发布日期:2025-09-03 02:28 点击次数:171
谢静宜:文革“红人”安然落地
编者按:谢静宜,文革时期我国备受瞩目的杰出人物。这位仅凭初中学历的年轻女性,曾先后执掌清华、北大,更在“十大”会议上荣膺中央委员的头衔,并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从而跻身中央领导层。她职业生涯的飞跃,与她文革期间所展现的卓越才华密不可分。与她并肩作战的迟群最终被判刑十八年,而她却安然度过,蛰伏多年后,更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伟人的系列著作,其非凡成就令人不胜赞叹。
1960年,谢静宜与毛泽东在杭州汪庄合影。
谢静宜,山东青岛的出生地孕育了她,她拥有初中学历的坚实基础。1935年12月,她降临于世。1952年,她果断选择,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壮丽征程。次年春季,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七九三部队(即军委机要学校,如今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圆满完成了学业。同年,她便加入了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开启了职业生涯的辉煌篇章。
1953年,她圆满完成了在吉林中央军委长春机要学校的学业,随后被调至中南海,在中央机要局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不久,她应江青之邀,投身于资料搜集的工作。1956年5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曾担任党支部的组织委员、青年委员,并兼团支部书记和团总支书记之职。1958年,她决定继续深造,进入了中央办公厅机要学校进行进修。自1959年起,她成为毛泽东主席的机要员,主要负责接收与发送电报,以及记录和保密电话的接听工作。
“中央机要局将指派两位译电员与您一同前往。”杨成武回忆说:“其中一位译电员来自广东,另一位则是毕业于长春机要学校,并在毕业后加入了中央机要局工作的谢静宜同志。”
未曾料及,“小谢”这位译电员,竟在短短一年之内脱颖而出,名声大噪。数年间,更是有幸受邀参加政治局会议。
1968年七月末,北京西郊,清华与北大校园内派性斗争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从全市各工厂中精挑细选,组建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与此同时,以中央警卫团,即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的军人为骨干,成立了“军宣队”。随后,这两支队伍相继踏入清华园。
所谓的“工宣队”实则名存实亡,真正执掌实权的是“军宣队”。起初,八三四一部队的政委杨德中身兼清华革委会主任及党委书记的重任。但不久后,杨德中遭排挤,由八三四一部队的副指挥张荣温接替其位。在这段时间里,革委会的副主任和党委副书记一职历经多位同志的担任,其中不乏两位青年才俊:一位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委派的八三四一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迟群;另一位则是起初仅是一名普通译电员的“小谢”。
张荣温在军队中的职务虽声名显赫,实则与高层领导并无直接关联。根据清华大学前任党委副书记刘冰的回忆,张荣温身为革委会主任,却必须事事服从迟群、谢静宜的号令。张荣温被调离后,学校的大权随即落入迟群和谢静宜二人手中。此类现象并非仅限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样落入他们二人的掌控之中。迟群和谢静宜同时掌握两所顶尖学府的权力,这在清华、北大历史上前所未见,甚至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亦是极为罕见。由此,“小谢”的政治生涯亦随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小谢”肩负着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双重使命,手中握有相当大的权力。在那个年代,高校入学考试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招生名额主要按照全国各地的分配方案进行,由党政机关推荐“工农兵”子女进入高等学府。踏入校园之后,无论之前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
“确实,有若干关键指示系由谢静宜率先提出,继而被正式纳入中央文件之中。”
“批林批孔”运动宣告启动,时在1974年初。然而,这场运动的起因却源于迟群和谢静宜向毛泽东的汇报。他们向毛泽东报告称,在林彪的住所中发现了林彪所撰写的孔孟学说相关言论。毛泽东听后回应道:“嗯,任何反对进步、主张历史倒退的阶级,无不推崇孔孟之道,反对法家思想,反对秦始皇的革新。”随后,他指示迟群和谢静宜整理一份材料供他审阅。于是,迟群和谢静宜带领众人抄查林彪的住所,翻箱倒柜,最终搜集到了揭露林彪尊崇孔孟之道的材料,即《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
“若我国不设立国家主席,则将缺失首领之位,名分不端,言语亦将失当。”而孔子在《论语》中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按语进一步指出:“林彪多次违背毛主席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明确指示,借助孔子‘名不正言不顺’的旧说,作为其反党政治纲领的借口,顽固坚持,意图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1975年1月12日,王洪文与江青携手致信毛泽东,热切请求将《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全文传发至全国各省市、各大军区、省军区、军委各总部以及国务院各部,以供批林、批孔运动参考之用。毛泽东随即作出批复:“同意转发。”基于此,该材料被正式收录为当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自此,一场声势磅礴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式拉开帷幕。迟群和谢静宜亦因此成为这场运动中的杰出先锋。
1月25日,中央直属机关与国家机关共同举办了批林批孔的动员大会。在会上,江青亲自部署指挥,迟群与谢静宜具体负责对孔子思想的批判。他们认为,孔子力图捍卫并试图挽救奴隶制,其本质属于复古倒退,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变革,试图让历史的车轮逆转。“从陈独秀开始,历次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人物,如王明、刘等,无不秉持孔孟之道,用以对抗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尽管谢静宜未能全面阐述,但她特别强调,批判孔子思想的目的是“旨在铲除修正主义和林彪反党集团的根基,这是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反动势力的公开挑战。”
“你们都将被任命为八三四一部队的副政治委员。”
1975年11月20日,江青给毛泽东写信,要求让谢静宜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让迟群当教育部长,乔冠华当副总理,毛远新、迟群、谢静宜、金祖敏列席政治局会议,作为接班人培养。
将“小谢”提名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动议,显得颇为离奇。尽管毛泽东并未采纳此提议,但自此之后,谢氏便“实际上介入了政治局的工作”。
谢静宜的声誉显著提升,成功踏入“特殊身份人士”的行列:虽非政治局委员之列,却获得了参与政治局会议的特权。
1975年春季,在长达十个月的异地逗留之后,毛泽东重返了首都北京。5月3日,他召集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谢静宜也名列其中。在逐一与与会者握手之际,毛泽东对女副总理吴桂贤说:“我不认识你。”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吴桂贤坦诚地回应,曾在1964年国庆节时见过毛主席,但毛泽东却摇头回答:“我不知道。”轮到谢静宜时,两人之间进行了一段简短的交谈。
毛:“升官不谨慎了?”
谢:“我并非抱有成为高官的渴望,但出乎意料地,我的官职却逐渐显赫起来。”
毛:“试试,可能得走人了。”
显而易见,毛泽东对谢静宜的才华了如指掌,心中对其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
谢静宜,北京市委书记,曾在某中学演讲时对教师团队发表犀利评论,强调:“当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充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角色,这样的状况如何能确保培养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1975年,邓小平同志重返政治舞台,开始全面整顿国家的各行各业。同年8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导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局展开了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报告指出,北京的中学生们在参与“教育革命”的过程中,投身于下乡“学农”和下工厂“学工”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导致了他们在文化知识学习上的不足。这一消息传到谢静宜耳中后,她立刻表示要追查此事背后的责任人,决心要彻底查明这份报告的源头。
依据市委的相关规定,传达工作是必要的。我为何无权进行传达?而且,传达活动是否需要你们的许可,这是否也是必须遵守的程序?
刘冰未能谨记“恶人先告状”的告诫,于是联系了党委中的三位副书记及常委,在八月和十月之间,他先后两次向毛泽东写信。信中主要指出了迟群的失误,同时也对谢静宜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但相较于谢静宜,他的态度显得更为缓和,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希望谢静宜同志能坚守党的原则,与迟群同志的错误进行抗争”。
他们设法将信件呈递至邓小平手中,并将其转交给了毛泽东。然而,当时由于毛远新的持续渲染,加之邓小平对文革保持沉默的态度,情况显得颇为微妙。收到刘冰的来信后,毛泽东随即在纸上用铅笔草草地写下数行字:“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指出迟群和小谢的问题。从信中内容来看,他们的动机似乎不纯粹,意图推翻迟群和小谢。信中批评直指我。既然身处北京,为何不直接给我写信,反而要通过邓小平转达?邓小平似乎偏向刘冰。这个事件并非孤立,实际上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缩影。”
11月3日,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亲临清华大学,出席了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党委常委会。在此次会议上,他对于刘冰等人致信毛泽东一事,其中涉及迟群及“我们市委书记谢静宜同志”的内容,传达了毛泽东所留纸条的要旨。
吴德在发言时有意回避了“小平偏袒刘冰”的说法,这让基层干部对“批邓”的真正目的感到迷茫。然而,不久之后,“批邓”以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幕缓缓拉开,迟群与“小谢”随即成为了这场“批邓”运动中的佼佼者。
“大会照常举行,务必举办得热闹非凡,要敲锣打鼓。”面对学生们强烈要求更改大会日期的诉求,
谢静宜重申指令:与会人员严禁穿戴黑色丧服或摆放白色鲜花,发言时亦不得提及周恩来总理的尊名,亦不可表达“继承周总理遗志”的言论。她着重指出,会议氛围应充满欢声笑语,喜庆热烈。同时,她强制要求团市委对会议发言稿进行严格审查,务必将“怀念周总理”、“学习周总理”、“继承周总理遗志”等敏感词汇一概剔除。
正因为她如此明目张胆,当年清明节前的几天老百姓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时,也有人高声呼喊“打倒迟群、谢静宜!”4月5日,谢静宜从城里给清华打电话,说“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是反革命事件,是反革命有组织、有计划的捣乱。”迟群在校内则组织追查“反革命政治谣言”,搜捕“反革命分子”,“隔离审查”了近四十名教职员工。
“张、江、姚、王四人尤为杰出。而其他几位,虽表现尚可,但总体来看,尚有不足之处。”
1976年9月,毛泽东同志不幸离世,全国沉浸在悲痛之中。谢静宜女士深信江青女士将接任党的领导职务,于是与迟群先生密谋策划,指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师生向江青女士寄发效忠信件。她特别强调:“信函中应尽量减少对毛主席伟大功绩的描述,而应着重表达江青女士对我们深切的关怀”,“在江青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必将继续秉承毛主席的遗志。”
27日,江青率领一队警卫,乘坐的卡车内装满了马匹,在迟群与谢静宜的陪同下,急速抵达清华大学团河农场——此处农场曾属北京市公安局劳改农场管辖。江青宣称此行的目的在于“探访教职工,参与劳动”。然而,抵达花生地后,她仅是摆出挥锹铲土的姿态,拍摄了几张照片,随即在谢静宜的搀扶下离开了这片花生地。
随后,在众随从的搀扶下,江青与谢静宜先后跃上骏马,被众人簇拥着缓缓前行。此时的江青气宇轩昂,她深信最高权力即将落入囊中。她骑在马背上四顾,一位男性随从随口说道:“在生产力领域,女性发挥着最为基础的作用。”“在氏族时代,女性曾执掌权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未来掌握国家命运的一定是女性同志。”“女性同样能够称帝,即便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乏女皇的诞生。”
江青与谢静宜,这两位女同志,一时间神采飞扬。然而,这竟成为了她们骑马的最后一刻。不久之后,江青沦为囚徒。而谢静宜的欢愉岁月也随之画上了句号。
在我看来,谢静宜在迟群的犯罪历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众多重大的犯罪企图,均是通过谢静宜之手传递至迟群的耳中。比如,那起对邓小平实施的“三·二六”诬陷案,便是江青通过谢静宜传达给迟群的命令。至于前往河南马振扶公社中学的行动,同样是江青利用谢静宜向迟群发布的指令。
出乎众人的意料,审判的最终结果揭晓,迟群因涉嫌“参与反革命集团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及诬告陷害罪”被判处十八年有期徒刑。然而,出狱不久后,他因癌症不幸去世。相较之下,谢静宜因表现出“坦白认罪,态度诚恳”,最终获得了不起诉的处理。
谢静宜,曾勇敢地直面邓小平,提出“抓整顿、批派性”应被视为“右倾翻案风”的观点,她的坦白认罪态度备受瞩目。史松,作为北京市革委会宣传组的一员,在其著作《浅浅的脚印》中回忆称,在“四人帮”被粉碎之际,北京市委举办了一场党委扩大会议,其目的在于对谢静宜进行批判。
主持人:谢静宜女士,请如实列举你针对敬爱的毛主席所持的反对意见及其具体理由。
谢静宜:支持毛主席。
记者: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对林彪、孔子进行批判的指导,在那次重要会议上,您也谈到了抵制特权行为的话题。据说毛泽东同志对您的这一观点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有所指摘,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谢静宜坦诚回应:“是的,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当天立即向主席进行了自我批评。我向主席解释,是江青同志指示我转达的,我原先以为江青同志交代的任务都是您批准的,但现在意识到似乎并非全然如此。今后,无论江青同志让我执行什么任务,我都会先向您请示,并获得您的批准后再行动。这样可行吗?”毛主席对此表示了认可。主席已经原谅了我,你们为何还继续追究呢?
主持人稍作沉默,随后继续质询:“‘四人帮’将你派往北京,其目的在于反对吴德同志,图谋推翻北京市委的领导地位,你务必如实说明!”
“此人心思缜密,深不可测。”江青更是称他为“老滑头”。当晚,我便将这一情况向吴德同志汇报,并郑重提醒他务必保持高度警惕,行事谨慎。
主持人面对此言顿时无言以对,只得宣布会议告一段落。显而易见,史松负责的至关重要的一篇批判文章尚未动笔,因此相关工作停滞不前。史松所面临的难题,正如惠宪钧在接受采访时所描述的:“她习惯携带一本小册子,记录下主席、汪东兴以及其他副总理的发言。若要对她进行批判,要求她陈述事实,她便能逐一指出哪些是主席所言,哪些是汪东兴所言,哪些是这位副总理所言,哪些是那位副总理所言。如此一来,你又怎能对她作出评判?这显然有悖于客观原则。”
久违尘嚣,几近淡出人们视野的小谢,毅然提笔著成《在毛主席身边》一书。紧接着,她又一连串地推出了《毛主席给予我们的教育、理解和关怀》、《跟随毛主席在外地视察》、《在外地视察的毛主席》等多部作品,连绵不断地赞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她坦言:“我深切地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事迹一一记录,传承给后世。”然而,她所记载的,全然是她早年担任译电员期间的琐碎经历。在她的生命里,似乎她始终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译电员,未曾享有过显赫的地位,未曾执掌过我国最顶尖的两所高等学府,未曾步入过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室,甚至连“文化大革命”这一重大事件,在她眼中都仿佛未曾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
注释
谢静宜才智寻常,并无显赫的个人资历,仅是中央机要局负责向毛主席传递文件的普通一员。她的价值似乎完全依附于主席的威望——有主席在侧,她似乎能施展其才,但一旦主席不在,她便显得无所适从。她对问题的洞察力有限,以至于让她提出建设性意见几乎成为奢望,即便偶尔提出,她也可能难以深刻理解。相较之下,迟群显得更为机敏。总的来说,她并无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