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当德国失去如默克尔般的支持者,温情与坚韧愈发难觅
当德国失去如默克尔般的支持者,温情与坚韧愈发难觅

发布日期:2025-09-10 16:44    点击次数:74

有没有发现,家里少了那个能镇得住场的主心骨,哪怕再熟悉的日子都会变得让人心里发慌?最近德国就遇上了这样的“家变”——昔日稳定的大国,突然间像是没了那个把控全局的“老妈”,家里的温暖和坚守说丢就丢了,这种落差,让人看着都觉得着急。

其实,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普通人。很多德国朋友最近聊天,第一句就是“日子变难了”。超市的价格像坐火箭,能源账单让人肉疼,家门口的工厂也说不定哪天就关门。以前大家更多是在讨论足球、假期去哪玩,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月还能不能攒下点钱”,“孩子毕业以后还有没有好工作”等这些扎心的话题。德国《明镜》周刊最近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未来生活感到焦虑。安全感、幸福感这些词,仿佛成了奢侈品。

这种压力背后,能源危机算是一记重锤。德国原本很自豪的一点,就是能源跟得上,家里暖气从来不用担心。以前默克尔在位时,跟俄罗斯的北溪二号项目就像家庭的“备用粮仓”,虽然有争议,但确实让德国的工业和家庭都吃下了定心丸。可惜,这个“粮仓”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直接被摧毁。俄乌冲突之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立刻让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告急,冬天取暖成了新闻热词。2022年能源价格一度涨了70%以上,很多小企业甚至因为交不起电费直接歇业。就连普通家庭,冬天都不得不多个毛毯、少开暖气。

能源的问题直接传导到了经济上,尤其是制造业。德国一直把制造业当成“饭碗”,汽车、机械、化工这些行业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就业和出口。可现在,因为能源贵、订单少,很多工厂要么选择“搬家”——像大众、巴斯夫这些大牌直接把部分生产线迁到国外,要么就是裁员、压缩规模。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比前年减少了近20万。曾经那种“找工作只要愿意干,就不怕没饭吃”的信心,现在被一波又一波的工厂搬迁打得体无完肤。身边不少德国人开着老款车、捂紧钱包,生怕失业的事儿落在自己头上。

另一边,中德关系的变化也给德国经济带来了新麻烦。以前默克尔出访中国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次都会带着一大队企业家去“谈生意”。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产的车、机械、化工产品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可是,最近两年,德国对中国的热情明显降温了。因为地缘政治以及欧盟整体的政策方向,德国政府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变得非常谨慎。像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几乎停滞,德国工商大会的数据也显示40%的德企担心“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他们的中国业务。特别是汽车行业,原本全球销量靠中国市场,现在这条“出路”似乎也没那么稳了。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德国经济的“家底”也在被消耗。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讲默克尔。说真的,很多德国人都把她比作是家里的“护犊子老妈”。她在任时,面对外部压力从不慌张,总能在大国博弈里找到属于德国的那份“务实”。无论是跟美国在贸易、能源上“掰手腕”,还是在对华经贸上保持开放,她都以德国的利益优先,稳扎稳打。她那种“用心帮家里把关”的劲儿,让德国人在风雨中也能有种淡定的底气。可惜现在,德国政坛变得像“轮流坐庄”,新领导层说变就变,政策来回摇摆,少了默克尔那种“把国家当家人带”的责任心。有人说,德国失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那股知道“家里要啥”的清醒。

这一切变化,最受伤的其实还是普通人。前两年,德国极右翼势力崛起,街头游行、社交网络上的愤怒言论都比以前多得多。德国移民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来多元包容的社会,现在却变得有点撕裂。有人说,这种“家变”让国家像失去了定海神针,原本熟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明镜》周刊的最新民调,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对政府的管理能力表示不满,对未来保持悲观。安全感和幸福感,真的变得远了。

其实,国家也是一个大“家”,找一个既懂得照顾人、又会打理家底的“老妈”,真的不容易。默克尔时代的那种踏实和稳当,如今变成了许多人嘴里的怀念。如果只靠口号和“政治正确”撑着,却搞不定实际的家务事,再庞大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希望德国能再多一点懂得为“家”扛事的人出现吧,毕竟,家里的烟火气和温暖,才是真正值得守护的东西。



耀世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