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总理、部长等12人遭一锅端
总理、部长等12人遭一锅端

发布日期:2025-09-11 03:54    点击次数:63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总理”“部长”等12人遭一锅端!以色列空袭胡塞武装高层,局势却现反转

当地时间9月4日,以色列国防军一份声明揭开了8月底空袭的关键结果——也门胡塞武装12名军事与行政高级官员在此次针对萨那“军事设施”的打击中身亡,其中包括胡塞“总理”艾哈迈德·拉哈维及多名“部长”。这场被视作“斩首行动”的空袭,本想重创胡塞指挥链,却未料局势很快走向复杂。

回溯事件脉络,8月28日以色列发动的远程空袭颇具针对性,目标直指正在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议的胡塞武装高层。两天后,胡塞武装证实高层伤亡情况,同时透露有多名“部长”受伤。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以色列对胡塞武装的“致命一击”,毕竟一次性消灭12名核心成员,对任何组织的指挥体系都是不小的冲击。

但现实很快打破这种预判。空袭后短短48小时内,胡塞武装就迅速任命穆罕默德·米夫塔接替拉哈维的“总理”职位,高效的人事调整直接证明其权力结构并未崩塌。更关键的是,胡塞武装的报复动作接踵而至:先是红海一艘与以色列相关的货船疑似遭袭,8月31日又突击联合国在萨那和荷台达的办公点,扣押至少11名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也门特使随即严厉谴责,要求无条件放人,可这并未浇灭胡塞的强硬态度——幸存的总参谋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加马里直言“犹太复国主义敌人打开了地狱之门”,誓言要让对手尝到“严厉而痛苦”的后果。

从战术与战略层面对比,以色列此次“斩首”行动的局限愈发明显。战术上,以军延续了以往定点清除的思路,试图通过消灭核心决策者削弱胡塞对以色列的威胁,并彰显“全球打击”能力。但胡塞武装高度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其对这种打击具备极强的适应力。即便高层受损,各战区、部族武装及基层战斗单元仍能凭借自主性继续行动,不会陷入指挥真空。早在2024年初,美国及盟军多次空袭胡塞导弹基地,却未能遏制其攻势,美军前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曾承认相关行动“未能奏效”,这一过往已印证单纯军事打击的局限性。

战略上,此次空袭对胡塞军事实力的削弱更是有限。胡塞核心武装包括数万名地面战斗人员,以及掌握中程弹道导弹、反舰巡航导弹和武装无人机的导弹部队,这些力量不会因几名高层离世而丧失战斗力。更关键的是,胡塞“国防部长”穆罕默德·阿提菲幸存,情报与安全部门负责人阿卜杜勒·卡里姆·胡塞甚至未在空袭现场,军事指挥中枢与安全体系的核心仍在。武器库、导弹发射架藏匿于也门山地、洞穴中,以军难以彻底清除,今年7月胡塞还曾向以色列本土发射长程弹道导弹,虽被拦截,但足以证明其威胁能力未减。

以色列国内对此次行动的争议,进一步凸显局势的复杂性。部分官员质疑远程打击能否真正削弱胡塞,认为需采取更系统的军事行动;另一部分人则担忧过度介入会让以色列陷入多线作战。以色列国防军内部也分歧明显,强硬派主张大规模空袭胡塞导弹基地与港口,务实派则倾向于情报行动与精准打击,这种内部分歧无疑给了胡塞喘息之机。

深入来看,胡塞武装能快速恢复行动力,与其组织结构、群众基础及地理优势密不可分。分散式的指挥体系让基层部队拥有战术自主权,即便与中央失联也能作战;扎根也门北部扎伊迪什叶派社区多年,加上2015年以来外部干预带来的平民伤亡,使其凝聚了更强的群众支持;也门西北高原险峻的地形,不仅适合游击战,还为武器库与指挥所提供了天然掩护,胡塞士兵熟悉地形与社区关系,空袭后能迅速转移隐蔽。此外,胡塞还擅长“以小博大”,用低成本的土制无人机消耗美军高价防空导弹,用改装导弹、简易水雷等武器威胁高价值目标,2019年袭击沙特阿美石油设施就是典型案例,这种打法让外部干预因成本过高难以持久。

如今,局势的连锁反应正不断扩散。胡塞扣押联合国人员,不仅是对以色列的报复,更是想借此制造谈判筹码——他们清楚国际社会对人道工作者安全的重视,手握人质能降低自身核心管理层再遭空袭的风险。而胡塞对红海航运的封锁,已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红海—苏伊士运河航线作为亚欧贸易大动脉,2024年下半年苏伊士运河月通行船只数量较战前减半,航运公司改道好望角需额外增加上万公里航程与百万美元成本,据估算已有约1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货物运输受扰,海上保险费用飙升,进而推高全球商品价格,能源运输安全也面临威胁。

地缘政治层面,红海局势恶化正吸引更多域外大国介入,美国牵头的“繁荣守护者行动”、法意印等国的独立巡逻,让区域内军力云集,摩擦与误判的风险陡增。未来胡塞是否会成为中东长期活跃的“非国家战略行为体”,仍取决于外部支持与约束、也门内部权力分配及国际社会的应对。但从当前态势看,若加沙危机持续,胡塞继续对外采取激进行动的概率极大,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恐怕还将持续发酵。



耀世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