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点资讯
耀世娱乐介绍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自然恩赐:军事仿生技术创新,德国研制蟑螂机器人
自然恩赐:军事仿生技术创新,德国研制蟑螂机器人

发布日期:2025-08-25 10:24    点击次数:166

作为自然的一员,人类最聪明的举动之一,就是向大自然借取智慧,这也引出了我们今天的话题:仿生学。实际上,仿生学并不都属于高科技领域,比如我们常用的钩子、钳子,都是祖先通过模仿动物的爪子或嘴巴制造出来的。还有一次启发了布什内尔的鱼鳔,让他因此发明了潜水艇。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曾受到鱼鳔的启示,模仿它们制作出了皮筏子。

目前,仿生工程中最知名的项目还是飞机。早在1809年,英国科学家凯利经过多次观察后,认为模仿鸟类翅膀的弧度,人类终究有一天能飞上天。不过,怎么模仿这可是个庞大的工程,经过无数工程师将近百年的努力,莱特兄弟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与其说他们很幸运,不如说他们找到了适合人类的“翅膀”。

在二战期间,现代物理的快速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推动了军事仿生学的飞跃。例如,雷达技术开始模仿蝙蝠的超声波探测能力,海豚的声呐也被广泛借鉴。战后,仿生技术涌现出大量创新,比如法国的科学家从飞鱼在超低空飞行的行为中得到启发,研发出了可以贴近海面掠海飞行的“飞鱼”导弹。

苏联的科学家们更是出乎意料地受到一种叫“虫戚”的启发,开发出了电子窃听器。我们对这种生物也挺熟悉的,因为有一种中药材叫“嫁”,其实就是虫戚。这种动物具有极强的附着能力,体积只相当于一支火柴盒那么大。

“虫戚”不仅解决了以往窃听器安装存在的危险,还克服了传输距离太短的问题。苏联特工通常会把这种窃听器粘在外墙上,利用“虫戚”内部的震动系统,把建筑里每个人的谈话声传送到五英里范围内的接收器。

一提到窃听器,尤其是在二战和冷战时期,大家通常会想到那些藏在电话里、台灯下或者床底的微型设备,反正只要仔细搜一搜都能找到。但“虫戚”则完全走了不同的路线,它体型大、性能优越,就贴在外墙上,平时没人会注意,以为是只虫子爬着呢。苏联就利用这个方法,在多个国家的使馆、西柏林、华盛顿、伦敦、罗马等地方广泛布置,用它窃取了大量的重要情报。

昆虫对于军事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个宝藏资源,能激发各种新奇的创意,只要你敢想就敢做。比如,德国最近宣布他们开发了一款“蟑螂”型机器人。基本的设计思路就是德国的工程师根据蟑螂的大小和外形,做出了和真蟑螂类似的机器人。这样一来,效果就像是真的一样,但实际上它们不是生物,而是用蟑螂的壳作为机器人的外壳来实现的。

据官媒报道,这款蟑螂型机器人也叫“智能背包”,能够成群结队地在战场上穿梭。它配备了神经刺激控制器、环境传感器和加密通信模块,通过AI计算系统实现群体协调,能根据需要自主建立战场情报网络。

随着仿生学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不少挫折。例如,苏联二战后一直试图用训练军犬兵团来代替士兵作战,他们把电子控制系统简单地装在狗的身上。当时是在1958年,微电子技术还不成熟,电脑也无法模拟生物大脑的信号,经过十年的努力研究最终还是失败了,放弃了这个方案。

十几年前,美国曾公布过一种叫“足型班组保障系统”的方案,他们试图通过模拟狗和骡子的方式,研发一款能在战场上运输补给的机器人。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这款机器人在应对山地和起伏较大的地形时始终难以克服问题,而且工作时声音非常大,容易暴露部队位置。最终,他们也选择放弃了这个项目。



耀世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