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8:45 点击次数:88
温碧霞穿着艺伎装,坐进731的实验室那一刻,弹幕比实验台还热闹。
有人把爆米花都掀了,说导演这脑洞能直通东京湾。
真没骗你,我第一次看见她在那种场景下出现,血压都直接飙到脚脖子眼了。
谁说历史剧只能按部就班?
这回,历史和娱乐像把东施和西施拉一块儿跳广场舞,谁都没想到能这么魔幻。
她说自己拿到剧本就哭了,我理解。
你想啊,温碧霞混迹影视圈那么多大风大浪,哪里没见过?
可这回她在历史地狱里扮美人,怎么想怎么别扭。
艺伎和731部队,搁课本里根本就俩世界。
导演偏不走寻常路,非得让美艳和黑暗撞个满怀,这种操作,真不是谁都敢下手的。
有时候我怀疑,是不是剧组自带流量密码。
温碧霞的粉丝、历史控、吃瓜群众、老戏骨的回忆杀,一锅乱炖。
你想想,多少人是冲着她的脸点开,结果被剧情“核爆”了一把。
网友说得好,成年人没有圣诞老人,只有热搜和吐槽,流量才是王道。
流量一来,历史都能长出翅膀。
我刷了好几轮资料,史料里清清楚楚写着,731部队搞实验的那些人,身份比剧里“艺伎”设定还更加冰冷和绝望。
历史没那种美丽陪衬,只有一地血和泪。
你要说慰安妇,勉强还能扯上点边,可艺伎?
导演怕是把日剧和抗战片一锅炖,炒出新味道了。
拍戏归拍戏,历史归历史。
温碧霞哭,那是真的。
她是港片时代走来的,演过无数温柔狠辣的角色,年纪一把还在泥潭里打滚,没点韧劲早被娱乐圈拍死在浪头上了。
可是这次的剧本,估计让她心里也翻江倒海。
她的眼泪里有无力,有疑惑,也有点自嘲——“这都能演?导演你开挂了吧。”
有一说一,网友们的嘴比实验刀还快。
有人在弹幕里甩梗,说以后抗战片是不是都得安排点艺伎,给实验室提提气氛。
还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说这种艺术处理其实是对历史的再解构。
真正较真的那部分观众,直接甩史料,搬数据,掏出厚厚的历史书,谁还惯着你娱乐圈乱飞的脑洞。
你要是问我,这种设定到底有啥意义,我只能说:意义是流量,争议才有点击量。
有意思的是,导演其实也不傻。
他知道731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你随便查查当年的档案,实验对象是中国人、俄罗斯人、朝鲜人,平民、战俘、反抗者,没一个和艺伎搭边。
导演偏偏就在最残酷的历史背景里,塞进一抹“美丽”,像在火锅里放了草莓,图的就是观众一口下去,五味杂陈。
说回温碧霞,她哭不是装的。
她演过太多风情万种的角色,也见惯了娱乐圈的腥风血雨。
这回估计是心里实在拧巴,哭出来能解闷。
老一辈演员都是这样,碰到泥潭级角色设定,不抖两下才怪。
你以为她是哭剧情?
其实更多是在哭这份无奈。
艺伎和731,八百年都搅不到一锅粥里,偏偏导演非要搞创新,结果弄巧成拙。
你要说这种娱乐化历史消费有没有问题,放在今天,谁都没法给个痛快答案。
流量社会,哪还有什么敬畏?
只要有瓜,网友什么都能嗑。
你说,抗战剧要不要创新?
创新到历史都变味了,观众还能信谁?
有时候我都怀疑,导演是不是特意玩个“历史剧本杀”,让观众自己去找漏洞,顺便带一波话题。
温碧霞到底值不值这场“哭戏”?
我说不上来,她哭得挺真,观众骂得也挺真。
弹幕区热闹得像跨年晚会,大家一边喷一边看,谁都没闲着。
这场戏里,谁都不是赢家。
导演想创新,观众要真相,演员想敬业,最后全成了流量的陪跑。
历史成了弹幕,演员成了符号,观众成了考古专家,谁还记得最初那段血淋淋的事实?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这局像极了世界杯补时绝杀——全场都在等哨响,结果裁判哔哔两下,改规则了。
你说这历史和艺术,到底要怎么谈恋爱?
导演一句话,网友一万句,艺伎和731就这样被硬拉进了同一个镜头。
娱乐圈的脑洞,真是比体育圈还会玩。
你要是问我怎么看这事,我只能说,流量的世界就是这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你觉得艺伎出现在731离谱吗?
那你见过欧洲杯决赛上,球员突然跳起广场舞吗?
没见过吧,可娱乐圈就敢拍。
要不要来一起讨论,艺伎和731这组CP,你是嗑糖派,还是举报组?
评论区见,别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