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2:37 点击次数:79
哈佛讲台前的沉默
那天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抛出一句让人冷场的话——“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苏联。”这不是外交辞令,而像是把心照不宣的顾虑写在了黑板上。台下的听众愣住了,片刻甚至安静得能听见翻动纸页的声响。如果说过去十年,美国政界还习惯用“主导”“领导”来描述世界,那么这一次,沙利文在演讲的换了词,改口要学会“共存”。这话在十年前大概会被判定为政治不正确,如今却被当作现实的底线。
真正触动人心的,是这番承认背后,世界秩序的三股变化已经成形:技术攻防的悖论、制造与标准的外溢、以及多极平台的抬头。它们彼此交叠,像三道不同方向的潮,终究把舞台布景缓缓推走。
技术封锁的悖论
美国这几年把“卡脖子”当作工具箱里的常用件:芯片、AI、半导体设备,能封的全封,出口许可一层层加码。按理说,这样的压制会逼着对手后退。但2024年的几件事,恰恰把逻辑反过来。
华为推出麒麟芯片,制程实现国产化。哪怕《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不是被打趴了,而是在被迫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径。中国的5G基站数量超过三百万,全球占比六成以上,这些站点并没有“建而不用”,它们落在了智能矿山、远程医疗上,变成肉眼可见的应用,不再只是技术指标里的数字。
再往上仰望,嫦娥六号完成月球采样,向深空迈出实打实的一步;再往下看地面,C919国产大飞机开始商业运营,航空工业从“组装”走向“整链”。这两件事的并置,是中国能力结构变化的信号:不仅仅是零件能做,系统也能做。
在AI芯片被限制出口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设备在2024年的自给率提升到50%。这意味着封锁还没完全砌成墙,梯子已经搭到墙边。原因并不神秘:“举国体制”把科研、采购、场景应用串起来,压缩试错周期;另市场机制保证了足够的规模与迭代速度。两轮驱动,让外部压力变成内部升级的动因。这是零和思维在全球化时代的失灵:当对手的体系足够完整,封堵就更像是把水流导入新渠,而不是拦河坝。
制造业的跃迁与标准外溢
许多人还停留在“中国是世界工厂”的旧印象。但这几年,工厂之外的东西——标准、技术、生产体系——开始跨境流动。
比亚迪在2024年拿下欧洲超过10%的市占率,动作不止是卖车,更是在泰国、巴西铺开整套制造能力。输出一辆车容易,输出一条产线、一道工艺、一个配套生态,才是真正的“带走标准”。这背后是一个罕见的基础:联合国的数据指出,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大型邮轮、极地破冰船这样的高端装备不是说做就能做,它们像金字塔,底座是密密麻麻的细分产业与工程积累。
供应链的网也在拉大。“一带一路”、RCEP织起区域与跨区域的合作,东盟连续四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在多地上升,规则和标准开始影响东南亚、中东甚至拉美。这不是新闻稿里的一串名词,而是把一支支生产线、一份份合同慢慢绑在一起。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同比增长50%,逼得欧美车企不得不加快电动化转型。谁引领市场的方向,不是媒体评出来的,是产能与供给把消费者的选择推向一边。过去美国凭借金融霸权握着全球的话筒,而当“制造+市场”的双重优势在对岸成形,叙事权也开始被实物产品和可落地的技术慢慢稀释。
多极平台的抬头
舞台不是一边倒地重建,而是从边缘往中间聚合。发展中国家开始集体发声,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在十年里翻了两番;在中东,沙特与伊朗在中国斡旋下破冰,“向东看”不再止于口号,它关系到资金、技术和安全的选择。
平台也在变脸。金砖国家扩容到10个,上合组织从安全走向经济,议题从边界与反恐延展到产业与互联互通。这些新平台的共同点很清楚:没有美国当唯一的领队,不用“价值观同盟”作为入场券,而是强调互利共赢。
美元的垄断力出现松动。到2024年,人民币在石油交易中的占比提升到6%,更多国家尝试本币结算。不是某一国强迫,而是大家受够了“美国加息、全球吃药”的剧本。连法国、巴西这样的传统盟友,在联合国的场合也公开要求改革现有机制,反对“小圈子规则”。这不是简单的离心力,而是“多心力”:每个国家都希望有自己的选项,把战略安全与经济发展绑在一起,而不是被某一个价值框架套住。
美国的策略转弯
美国试图用“价值观”去团结同盟,也试图用技术与金融去设限。可现实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在意的是能否获得项目、市场与就业,是否能用得起技术、建得起设施。中国提出的“互利共赢”听起来没那么华丽,却能把梳子递到乱发的一角。
旧秩序的常态变成了新秩序的日常:“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单极霸权不是被某个对手击倒,而是在多元化的现实里慢慢边缘化。当沙利文在演讲承认美国必须学会“共存”,这话不再是个人的心境,而更像战略圈的共识。从观察者网在2025年4月17日的报道这种共识已被公开写出:中美不是零和,两国将长期共存。
从工厂到方案提供者
技术突围是第一层,制造升级是第二层,而秩序重构是第三层。三层一叠,构成中国过去几年缓慢却持续的位移。它不是靠口号站稳,而是拿出一套套能交付的解决方案——矿山的智能化、医院的远程化、港口的自动化、航天的系统化。谁能把方案稳定地提供给更多国家,谁就能在多极化的世界里占据对话的高位。这也意味着责任会相应增长:项目要可持续、债务要可管理、技术要可维护。看上去是负担,实际上是再分配话语权的机会。
小科普时间
出口管制怎么起作用?美国通过“实体清单”、许可证审查和管控关键设备,试图将对手锁定在技术代差的后段。问题在于,一旦对手拥有足够大的市场与研发体系,替代就不再是孤立的“零件仿制”,而会形成“系统重构”。
“举国体制”不是口号,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把国家实验室、骨干企业、应用场景捆成一条线,目标明确、节奏集中,加上市场的规模扩散,形成双引擎。
RCEP是什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覆盖东亚与大洋洲多个经济体,降低关税、统一规则、简化原产地认定,为供应链的跨境流动提供了制度底座。
美元霸权如何运作?当全球贸易与金融以美元计价与结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外溢到各国。“加息—资本回流—他国融资成本上升”是一条熟悉的链。本币结算的发展,正是为了降低这种外部冲击的不可控性。
现场与远景的对照
讲到这里,再回到哈佛讲台前的沉默。那是一种被时代推着走的无奈,也是对旧剧本不再灵验的承认。从技术层面华为的麒麟芯片在2024年实现了国产化,5G基站铺到三百万座以上;从工程层面嫦娥六号把月壤装回了地球,C919飞进了商业航线;从产业层面比亚迪把市场做到欧洲,在泰国和巴西搭起生产体系,新能源车出口当年同比增长50%;从秩序层面金砖国家扩容到10个,上合组织议题外扩,人民币在石油交易中占到6%,法国与巴西倡言改革。
这些点在地图上串起来,形成一条折线。折线没有大起大落,却越走越清晰:美国导演的独角戏,观众终于不再只有一个视角。单极时代落幕不是怒涛拍岸,而是灯光暗下、布景换场。舞台没有更安静,但声音多了,也就更接近世界的真实。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人的话未必能解释今天,但它提醒我们,秩序总会在新的利益分配中再平衡。沙利文的话之所以像重锤,是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感慨,而是战略共同体的认账:美国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句号。接下来的世界,谁能提供稳定、可复制、能共享的方案,谁就能在多极的合唱里唱主旋律。中国选择用技术、制造与合作去占位,这条路不轰烈,却稳。对旁观者而言,真正值得观察的,不是某一次峰会的宣言,而是下一次远程手术、下一座智能矿山、下一单本币结算落地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