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3 05:09 点击次数:132
远东88旅的四个营,他们的八位主要军官在建国后被授予了什么样的军衔呢?
大家都知道,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占领了我们的东北四省。为了反抗日军的残酷统治,黑土地上最早出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最兴盛的时候队伍发展到了30多万人。
义勇军失败后,我们党接过了抗日的重任,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到1936年到1937年,东北抗联进入了最强大的时期,全军有三万余人,分为一、二、三路军,下辖11个军。
1938年以后,随着关东军和伪满军不断清剿和讨伐,抗联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到1940年,抗联第一路军的三个方面军,除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金成柱率领的第六师88名干部战士成功抵达苏联外,其余全部损失,杨靖宇、曹亚范等人牺牲。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剩下的队伍也多了一些,第二路军有400多人、第三路军有300多人抵达苏联。
1942年8月1日,以东北抗日联军残部为基础的远东军区第88独立步兵旅正式建立,对外称为8461部队。周保中担任少校旅长(1943年升为中校),李兆麟担任少校政治委员,崔石泉担任大尉副参谋长兼旅党委书记。
该单位管理着四个步兵营,共有八位营级主要负责人:第一营由大尉金担任营长,安吉大尉任政治委员;第二营的大尉王效明担任营长,姜信泰大尉担任政治委员。第三营的营长是大尉许亨植(尚未到岗,目前由上尉王明贵代理),金策大尉任政治委员;第四营的营长是大尉柴世荣,季青大尉担任政治委员。
后来,这八个人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首先,介绍一下第一营。第一营是唯一一支到达苏联的南满抗联武装——也就是原来的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六师。金大尉,大家很熟悉,就不多说了。安吉大尉是原抗联第六师的参谋长,他帮助金成柱打了很多精妙的战斗。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国内,创办了一所培养军事干部的平壤学院。在保安干部训练大队(也就是后来的人民军)成立时,安吉被任命为训练大队的参谋长。但由于长期在抗日战场上受伤太多,再加上回国后连续加班,积劳成疾,安吉于1947年12月在平壤病逝。
再说说第二营的情况,这个营是由原来的抗联第二路军第七军和第五军的一部分改编而成的。营长是王效明大尉,他早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是抗联中少数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将领之一。1932年,他加入了反日救国军,但后来失败被捕,两年后才被组织救出,正式加入抗联。他在抗联中先后担任过第五军的参谋、教导队队长、二师的参谋长、第七军的政委等职务。后来退入苏联,改任第二路军第二支队的支队长,之后又转任远东八十八旅二营的营长。
抗战胜利后,他跟随苏联红军回到中国,组建了桦南游击大队,并率部前往吉林南部进行剿匪战斗。1948年5月,他担任东野独立十一师师长,参与了围攻长春的战役。长春解放后,他担任长春市卫戍司令兼步兵164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东北军区炮兵第6师师长、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校长、海军岸防部部长、军委总监察部海军部主任以及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政委姜信泰大尉,原5军3师9团政委,虽然是一名政工干部,但军事指挥才能非常突出,堪称军政双优。最精彩的就是1939年8月,姜信泰指挥第九团30余人,突袭了虎林黑嘴子工地,击毙日军守卫和追击部队40余人,伪满守备队18人,解救劳工两千多人。1940年10月,姜健率百余名九团战士奇袭桦川讨伐队总部,击毙日军80余人。最后,在日军一个联队的疯狂围剿下,九团剩下的20名战士在姜信泰指挥下成功抵达苏联。
在远东八十八旅时期,姜信泰多次带领小分队作战,战绩最为出色。他曾奇袭火车站和敌军营地,以及伪满洲国的物资供应站。在行动中,他将炸药埋在安图佳木斯线上的孟家岗铁轨上。当敌人的特别列车经过时,发生了巨大的爆炸,七节车厢要么被炸毁,要么倾覆。这次行动导致日伪军死伤四百多人。
抗战胜利之后,姜信泰带领抗联人员在延吉建立了根据地,之后返回国内,先后担任了保安干部训练所二所所长和罗南师师长等职务。人民军成立时,他担任总参谋长,制定了南进作战的计划。然而,在第三次洛东江战役中,美军飞机轰炸了他的指挥所,姜信泰不幸牺牲。
第三营是由第三路军的一部分重新组建的,营长是许亨植大尉。他原本是抗联第三路军的参谋长,是李兆麟十分欣赏的将领,也是赵尚志的重要帮手。当赵尚志在珠河、哈东、道北一带进行游击战时,经常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让许亨植负责制造声势,而他自己则带领队伍直击要害。两人配合默契,取得了拉拉屯、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地的大胜。
抗联退到苏联后,许亨植带着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的一些工作人员和两支小队,在庆安、铁力、巴彦一带活动。1942年7月,许亨植带着警卫员陈云祥到巴彦、木兰地区检查工作。在返回途中,警卫员生火做饭。庆安县伪军团长发现了山谷中的炊烟,立即包围上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许亨植和警卫员陈云祥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在许亨植不在职的时候,实际负责三营的是王明贵上尉。王明贵是吉林磐石人,早年加入抗日联军,仅用了四年时间就从普通战士晋升为第六军的师长,这体现了抗日联军斗争的艰苦和王明贵卓越的指挥能力。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明贵被派遣带领一个小队进入齐齐哈尔市,先后担任了齐齐哈尔市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嫩江省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司令员、齐齐哈尔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嫩江军区司令员以及东野独8师师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金策同志,曾是抗联第三军第四师政工部门的负责人,尽管他出生在朝鲜,但他非常勤奋,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能流利地用汉字写工作报告,受到了周保中和李兆麟的高度赞扬。后来,他晋升为北满省委书记。当时,苏联方面要求东北地区的北满省委干部全部撤回,但金策认为留在东北更有助于工作,因此他坚持不撤,并在哈尔滨继续斗争直到1943年。抗战结束后,金策返回朝鲜,担任了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以及前线指挥部司令,并被授予人民军大将军衔。不幸的是,他在1951年1月31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关于第四营,它是由抗日联军第五军的一部分改编而成的,营长是柴世荣。早年间,柴世荣加入了王德林的救国军,并担任第四旅的旅长,在吉东地区进行游击战。经过努力,第四旅逐渐成为了在道南地区声名显赫的部队,被人们称为“柴旅”。1933年,柴世荣带领第四旅加入了周保中组建的抗日联军,担任第五军副军长,后来升任军长。周保中曾这样评价他:“以前我常说柴世荣是战场上英勇善战的人,现在看来,他的敬业精神同样值得称赞,应该说他是‘兢兢业业的柴世荣’。”
1937年的一天,柴世荣带领第五军在后刁翎设下埋伏,成功袭击了一支运送日军物资的队伍。这次伏击战中,他们击毙了一百多名敌人,俘虏了二十多人,并缴获了大量物资,包括粮食、弹药和军用毯子等。这些物资解决了第五军几个月来的物资短缺问题。
1938年起,日本军队在牡丹江地区对第五军展开了猛烈的扫荡。柴世荣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到了1941年,第五军仍有百余人,按照命令,他们撤入苏联,重组为第四营。遗憾的是,1944年9月,柴世荣在一次野外训练中突然被带走,自此再也没有消息。
季青,本名李德配,来自黑龙江依兰。年轻时他参与了秘密工作,曾经担任过依兰县委宣传部长和道南特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36年,他加入了抗日联军,先后担任第五军军部秘书、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和第五军政委等职位。1941年,随着部队撤退到苏联,他担任第四营政委,并与柴世荣合作了六年。1944年9月,季青突然被捕,被送到西伯利亚,直到1955年才返回中国,之后担任了黑龙江省民政厅老根据地处处长和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务。1984年,他以副省级待遇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