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0 17:08 点击次数:197
为什么工人会罢工?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工人觉得自己该涨薪?更深一层,为什么管理层又总是“没有钱”、总是拖着不给?这些问题拎出来,才发现,每次听“工人罢工”的新闻,其实里面藏着百味人生。
回头看看,现代汽车的韩国工人在今年又开始罢工了。这事说起来让人感觉很熟悉,“又来了”,是不是?他们一会儿罢工两小时,一会儿罢工四小时,搞得工厂上下鸡飞狗跳。工会提出的条件看着也挺实在:基本工资每月涨点钱,奖金也多发点,把退休年龄往后延两年。这听着不像天方夜谭吧,谁不想多拿点钱,谁不想老来还能有口饭吃?可现实又是,谈了20回,谈崩了。理由也熟:大环境不好,美国那边加关税,电动车市场不景气,公司压力很大,大家体谅体谅。
这其实是个全世界都在循环放映的老剧本——工会涨薪管理层不答应,然后闹罢工,最后谁先扛不住,谁就妥协。中国也有,欧美更不稀奇。那为什么每次听“罢工”,总让人心里一紧?我们老说,工人“只要开罢,老总跪下”,可你细细一想,这话有几分道理,又有几分自我安慰在里面?
我先问一句,“罢工”是工人唯一的筹码吗?现代汽车今年的罢工,和以前那种“全厂停产、设路障跟警察干起来”不太一样,分批、分线,渐进式地“停一会再干”。这样做其实是狠抓“精准打击”:什么车好卖,啥流水线要紧,工会就扣住它罢;早点查明公司命门,刀刀都能扎到公司痛处。
可管理层难道看不明白?当然明白。为什么就是不答应工人诉求?“我们理解你们的不容易,可公司真没钱。”听着就熟悉,是不是?这种理据明摆着,大环境经济不好,钱得省着花。可你往上倒倒账,现代2023年净利润猛增,股价也高,老板年终分红没见缩水,普通员工却还得算着过节省钱,有天理吗?
话说回来,老一辈人喜欢教育我们要体谅公司。有意思的是,老板赚钱的时候,想着“全员一体”;公司日子难过的时候,首先紧的是工人腰带。所以我常想:到底是谁在“和公司共患难”,谁又能“与公司同享乐”?
我还想问一句,这次主张涨工资,工人有没有“天经地义”的资本?有。你看,疫情那两年车厂没关过门,工人坐班风险、加班时间一点没少。公司顺着新能源政策转型,摸着石头过河,最累的还是生产线上的人。公司熬得过“电动化寒潮”,不是靠几个高管鼓劲打气,是真刀真枪的生产线上苦干支撑。所以工人那句“我们要合理回报”,说得值。他们要涨薪求奖金,不是拍脑门乱喊,是真拿实绩要“分红”。说穿了,不给涨就是觉得底层“可替代”,一套系统招人培训走流程,只要工人翻不了天,公司才有资本“死扛”甚至对赌。
但问题又来了,“罢工”这招真还能用多久?每年闹一次,工会斗志消耗得差不多,公司摸清了套路,最后哪边的“弹药”能更持久,又成了“技术活”。大家都想不丢面子,“谈”字诀拖着,但实际公司如果真搬出机器人、引进自动化替换人,那工人的地位不也变得更微妙了吗?
你还得看到,工会在大公司还能“谈判”,换到那些没工会、没后台的小厂,工人想集体讨薪都比登天难。韩国的现代,怎么说也还有工会跟公司扳手腕,真没工会的地方,那工人的声音才是真正被淹没。
你也许说,公司赚钱不能全给工人发,企业要发展确实得留点底,要应对全球不确定性。但道理是道理,人心更是凭感情。公司要员工拼命干活,遇到难的时候再用“公司这艘大船,我们命运共同体”来绑架人心,员工到底是不是“自己人”,清醒的都该心里有数。
还有个问题值得一问,奖金额度和退休年龄,真的能成为双方分裂的焦点吗?现在都知道退休迟两年,多工作几年,好处坏处都清楚。韩国社会老龄化比中国更严重,养老金危机提前暴露,工人怕提前下岗又找不到活干,盼着能多工作两年没错。问题是,公司会不会趁机换血,推新陈代谢,老人干着干着慢慢自己走了,也省了赔偿和社保;而工人挂着“延迟退休”的名义,实际可能只是多了个等待被替换的过程。
今年“罢工潮”放在全球,也是大气候下的缩影。电动车不香了,美欧加关税,能卖多少车不确定,老板嘴上危机感很重。但你要是让工人跟着一起勒紧裤腰带,工人就认了吗?一边高喊转型压力,一边还要股价漂亮,老板出差还是头等舱、年会还是五星酒店,工人就得算着班次、比着奖金过日子。财富分配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尖锐。
工会、公司,从头到尾其实都知道“极限拉锯战”没人能全赢。工会担心得罪了公司丢饭碗,老板要是彻底压碎基层,公司再也招不回老员工那是自断前路。最终只能各让一点,谈几轮,表面握手,其实新一年的隐患已经埋好了。
往深里说,不止是现代汽车。全世界工人都在低头算自己的账。而所有管理人员都在琢磨用更少的钱“激活”更多人的干劲。这两头难题,谁也找不出灵丹妙药。工人要生活、要尊严、要安全感,公司要利润、要发展、要灵活性。这是根本矛盾,也是世界转了一百年都没解开的结。
最讽刺是,最后谁妥协,谁装傻,谁来背大锅,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大厂工人罢工,新闻满天飞;小厂工人哑巴吃黄连,谁也不闻问。你看见的,都是能“亮嗓子”的人;你没看见的,才是沉默的多数。
这次韩国现代汽车罢工,表面看是“待遇博弈”,深层其实是体面活着、平等分配的追求。往后看,经济越难、分蛋糕的人越多,这样的事情还会反复上演。每次看的都觉得“似曾相识”,却又都没什么新解法。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应该再问一遍:到底,谁该负责“维护公平”?一场罢工,是否真能改变什么?还是一切都在原地打转,悲喜自知?或者说,是不是该有一天,大家都不再把辛苦当故事,不再把徒劳当常态,而能凭本事和汗水,心安理得地拿走该有的钱?
工人罢工,要的不光是钱,更多是尊重,是公正,是一种“我对得起努力、你别把我当消耗品”的生活。可惜,解决这个问题,比造一台电动车还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