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9:35 点击次数:198
2024年10月12日,广西南宁大圣山,一名22岁男子在“网红路线”上失足坠崖,遗体由搜救队员在深夜用担架从陡峭山脊抬出。同一天,福建戴云山1700米高处,13名驴友因脚伤被困,消防员徒步4小时才将其救下。这些不是孤例,而是过去一年里频繁上演的悲剧切片。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人流涌向山海。但比景区限流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在社交平台上被包装成“秘境”的未开发区域。它们没有护栏,没有信号,更没有救援预案。每一次点击“出发”,都可能是一次对生命的豪赌。
应急管理部早已发出警示:许多“小众打卡点”实为高风险野景区,缺乏监管、救援与责任主体。专家提出“三问”——谁来监管?遇险谁救?出事谁担?可现实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无人管、难救援、自己担。
过去一年,从杭州临安1500米高山迷路被困,到台州石人峡溪流落水双人遇难;从辽宁瓦房店悬崖潮涨困人,到陕西汉中天坑探洞致死,悲剧一再重演。这些地点有一个共同标签:在抖音、小红书上被冠以“绝美秘境”“出片圣地”,吸引无数人奔赴。广东白马山、内蒙古青山大裂缝、浙江仙人洞……名字不断更替,剧情却惊人相似——风景刷屏社交网络,事故随后登上新闻头条。
平台算法推波助澜。一条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只需配上“人少景美”“免费打卡”等关键词,就能引爆流量。博主为涨粉,弱化风险提示;用户为拍照,忽视地形险恶。更危险的是,部分攻略甚至教人“绕开拦截”“夜间进入”,形成从内容传播到行动组织的完整链条。而平台的回应多为事后限流,缺乏前置性风险标注机制。当“种草”变成“埋雷”,流量狂欢的代价,由救援队用脚步和时间买单。
进山不是逛公园。专业导航、应急物资、天气预警、结伴报备,这些不是累赘,而是底线。朱月琴提出的“四要四不要”——要选正规景区、要备救援装备、要关注预警、要结伴同行;不要信非专业攻略、不要进未开发地、不要挑战高难度、不要冒险天气出行——每一条,都是用教训写成。
风景不会等人,但生命只有一次。真正的探险,不在于抵达多隐秘的坐标,而在于平安归来。当镜头对准山水时,请先对准自己的安全。最美的风景,永远是家人等你回家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