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31 11:19 点击次数:187
“倒计时牌没了。”
这句话就像一声闷雷,把所有人的期待劈成了两半。
原本挂在宜兴高铁工地入口的那块牌子,时刻提醒着大家——距离2025年通车还有XX天。
现在呢?
不仅牌子没了,连“2025年”这个目标都跟着消失得干干净净。
有人开玩笑说:“这牌子撤得比隧道挖得还快。”
可惜,笑话归笑话,隧道那最后几百米的“硬骨头”,真的是谁看谁头疼。
兴山东隧道,这名字听着挺平平无奇,但它的地质状况堪称“地狱级别”。
裂缝密得像蜂窝,渗水多得像开了自来水管,松动的岩石随时在你头顶打招呼。
施工队一锹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泥土,而是问题。
一天推进几厘米,有时候甚至停摆。
想想前面22座隧道已经顺利贯通,这最后一座却卡得像“卡脖子工程”的代言人,工地上的人都快被气笑了。
“你说这大自然是不是看咱太顺,就想给点挑战?”
但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
山区高铁施工从来都不是什么轻松的活儿,尤其是地质勘探那事儿,简直就是猜谜游戏。
你以为前期钻个孔、测个岩层就能搞清楚?
等真挖起来才发现,裂缝藏得比你想象中还深,渗水点多得像雨后蘑菇。
施工队不是没考虑过这些可能性,可现实总是比预想更“狠一点”。
不过,说实话,延期的消息传开后,大家的反应还真挺复杂。
兴山人等这条高铁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地方山多路难,之前要坐高铁得先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宜昌,再转车去武汉、重庆,光是折腾时间就够把人搞得半死。
宜兴高铁一旦通了,从兴山到宜昌只要20多分钟,转乘到大城市的时间直接缩短一半。
对于打工的、上学的、回老家的,简直就是救命的存在。
现在说延期,确实遗憾,但不少人也表示理解:“再等一年没啥,安全最重要。”
而且,延期归延期,工程可没停着。
隧道那边抽水机24小时轰隆不歇,轨道铺设和站房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兴山站、宜昌东站的轮廓都已经成型,就差最后把线路连起来试运行了。
施工队的心态大概就是:隧道搞不定,咱就先把能干的全干完。
毕竟,等到2026年通车的时候,谁还会记得这中间的波折?
大家坐上高铁,吹着空调,心里想的只有“这车真快”。
要说这条高铁的意义,可不止是方便出行这么简单。
兴山是昭君故里,还有神农架这种金字招牌级别的景区。
以前这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交通掐着脖子,根本带不出去。
高铁一通,从武汉、重庆过来的游客2-3小时就能到,旅游业直接起飞,饭店、民宿、特产店的老板们想想都能乐醒。
当然,网络上的声音也没闲着,有人直接开酸:“高铁修了五年,最后卡几百米,你们是认真的吗?”
但更多的人选择支持,甚至开起了玩笑:“这高铁要是电影,剧本名字我都想好了——《最后的500米》。”
就算再怎么吐槽,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条“迟到”的高铁,迟到归迟到,但绝对不能“凑合着”通车。
山区高铁的安全问题从来都是底线,别的可以妥协,这个不行。
所以说,这事儿到底值不值得等?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兴山人等这条高铁等了多少年,晚一年又能咋样?
高铁通了,带来的不仅是“快一点”的出行,而是“多一点”的希望。
到时候,山里的游客多了,年轻人走出去的机会多了,这地方的未来,也就多了一点盼头。
现在就看隧道什么时候挖通了。
也许,下次再提起宜兴高铁,咱们聊的就不再是“延期”,而是“终于等到了”。
等到那时候,你是不是也会想起今天的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