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2 08:40 点击次数:87
声明:本文根据历史事件改编,人物对话和部分细节为文学创作,旨在展现历史人物的智慧与谋略。
养心殿内,几位年迈的大学士面面相觑,手中那道平常无奇的圣旨已经传阅了三遍。
户部尚书金富轼缓缓放下手中的黄绢,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
"圣上这一招..."他话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
殿外深秋萧瑟,宫墙内却暗潮涌动。八位皇子刚刚接到同样的圣旨,各自回府,无人知晓接下来的三天将如何改写朝堂格局。
01
康熙五十年的深秋,紫禁城内桂花飘香,却掩盖不住朝堂上的剑拔弩张。
"父皇圣体安康,儿臣们都盼着能多尽孝道呢。"太子胤礽在早朝时恭敬地说道,话音刚落,大阿哥胤禔便接口道:"二弟说得是,我等兄弟理应同心协力,为父皇分忧。"
站在朝班中的三阿哥胤祉温和地笑了笑,没有接话。他身后的翰林学士孙嘉淦悄声道:"三爷,您看大阿哥和太子..."
"嘘。"胤祉轻声制止,目光扫过朝堂上的兄弟们,心中暗叹。九位成年皇子各有各的心思,哪里真有什么同心协力?
八阿哥胤禩此时正与几位大臣低声交谈,他温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连向来严厉的户部尚书金富轼都对他颇有好感。"八爷体恤民情,实在是朝廷之福。"金富轼曾私下对人这样说过。
"八弟确实深得人心。"四阿哥胤禛站在不远处,面色平静如水,仿佛对眼前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他身边的年羹尧低声道:"主子,八爷身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了。"胤禛淡淡回应,目光望向龙椅上的康熙帝。
康熙帝玄烨端坐龙椅,虽已年过花甲,但双眼依然如鹰隼般锐利。他静静观察着下面的儿子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朕观诸位皇子都已长成,各有所长。"康熙帝开口道,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胤禔在军中颇有威望,胤礽贵为太子,胤祉学问渊博,胤禛处事谨慎,胤禩待人温和..."
每被点到名字,相应的皇子都会躬身行礼。康熙帝继续说道:"胤禟、胤䄉虽年轻,但也颇有见识,胤祥低调内敛,胤禵年少有为。朕心甚慰。"
胤禔听到父皇提及自己的军中威望,心中一阵激动。自从那件事之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得到父皇的当众表扬了。他偷偷看了一眼太子胤礽,只见后者脸色有些苍白,显然内心并不平静。
胤祉则在心中盘算着,父皇提到自己的学问,莫非是在暗示什么?治国需要的不正是文治教化吗?
最让人意外的是胤禛,被父皇称赞"处事谨慎",他只是微微点头,神情依然淡然。反倒是胤禩,被称为"待人温和"时,脸上露出了更加温和的笑容,仿佛这份温和是发自内心的。
九阿哥胤禟站在八阿哥身边,心中暗想:"八哥确实是我等之中最有德望的,连父皇都这样夸奖。"十阿哥胤䄉也有同样的想法,他对八哥的敬佩之情更深了。
十三阿哥胤祥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听到父皇的评价,只是恭敬地行了个礼,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而最年轻的十四阿哥胤禵,听到"年少有为"的评价,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朝会散后,几位皇子各自聚集在一起。
"大哥,父皇今日对你颇多赞誉啊。"胤禩走到胤禔身边,笑着说道。
胤禔拍了拍胤禩的肩膀:"八弟,你也不差。父皇夸你待人温和,朝中大臣都对你赞不绝口。"
另一边,胤礽正与几位东宫官员低声商议。"殿下,圣上今日的话似有深意。"太子太师王掞悄声道。
"我知道。"胤礽的声音有些沙哑,"父皇的心思,谁又能完全猜透呢?"
胤祉则与翰林院的几位学士讨论着治国理政的问题。"三爷学问深厚,若能以文治天下,必是太平盛世。"孙嘉淦由衷地说道。
最引人注目的是胤禩周围,竟然聚集了不少朝中大臣。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兵部尚书萧永藻都对他颇为亲近。
"八爷深得民心,若是..."有人欲言又止。
"诸位言重了。"胤禩连忙摆手,"我等皆为臣子,岂敢有他想?只盼能为父皇分忧,为百姓造福罢了。"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却让在场的人更加佩服他的品德。
只有胤禛,依然独自一人站在一旁,仿佛这朝堂上的一切纷争都与他无关。他的几位心腹如年羹尧、隆科多都识趣地保持距离,不愿在此时过分亲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夜晚,雍亲王府内。
"主子,今日朝会上,八爷身边聚集的人确实不少。"年羹尧在书房内对胤禛汇报道。
胤禛正在研读《论语》,头也不抬地说道:"八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主子不担心吗?"年羹尧有些急躁。
"担心什么?"胤禛放下书卷,看了年羹尧一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年羹尧还想再说什么,却被胤禛摆手制止。"父皇英明睿智,自有分寸。我等作为臣子,只需尽忠尽孝即可。"
同样的夜晚,诚亲王府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三哥,你说父皇今日的话是什么意思?"胤禩坐在胤祉的书房内,两人正在品茶论道。
胤祉抚摸着手中的茶杯,缓缓说道:"父皇的心思,我等岂能轻易猜测?不过,既然父皇夸奖我们各有所长,想必是希望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作为吧。"
"三哥说得有理。"胤禩点头道,"我等兄弟本该同心协力,共同辅佐父皇。"
然而,两人心中都明白,这番话不过是场面话罢了。在储位未定的情况下,谁又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
太子府中,胤礽正在与太子太师王掞商议对策。
"殿下,如今朝中形势复杂,八爷势力日渐壮大,不可不防。"王掞忧心忡忡地说道。
胤礽在房间内来回踱步,脸色阴沉:"我身为太子,竟然要担心这些。父皇的心思,我是越来越看不透了。"
"殿下息怒。"王掞连忙劝道,"太子之位乃是正统,其他皇子再如何,也不能动摇您的地位。"
"但愿如此。"胤礽的声音中透着疲倦和不确定。
02
就在这样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中,一道看似平常的圣旨却在第二天掀起了轩然大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务府总管李德全站在各个皇子府门前,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音宣读着同一道圣旨。
当圣旨在大阿哥府宣读完毕后,胤禔愣住了。
"李公公,这圣旨的内容..."胤禔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大阿哥,圣旨就是这样。"李德全收起圣旨,"万岁爷的意思很明确,要大阿哥在三天之内,从府中挑选十件最珍贵的物品,献给刚册封的慧妃娘娘作为贺礼。"
"慧妃娘娘册封不是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吗?"胤禔府中的管家忍不住问道。
李德全斜了他一眼:"这是万岁爷的圣意,岂容你质疑?"
管家连忙叩头:"奴才不敢。"
李德全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离开,胤禔却叫住了他:"李公公且慢,敢问这道圣旨,还有哪些皇子接到了?"
"这个..."李德全犹豫了一下,"大阿哥想知道的话,奴才就实话说了。太子爷、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都接到了同样的圣旨。"
胤禔在心中默数了一遍,眉头皱了起来:"就这些?"
"就这些。"李德全肯定地点头。
等李德全走后,胤禔立刻召来府中的幕僚们。
"主子,这道圣旨有些奇怪。"一位幕僚分析道,"慧妃娘娘册封已经过去半个月,按理说贺礼早就应该送了,为何现在才下旨?而且,为何要八位皇子一起行动,而不是按照惯例由内务府统一安排?"
另一位幕僚接话道:"最奇怪的是,九位参与...咳咳...九位成年皇子中,竟然独独少了四阿哥。这是为什么?"
胤禔在房间内踱了几步,突然停下来:"你们说,这会不会是父皇有意为之?"
"主子此话怎讲?"
"想想看,四弟向来低调谨慎,从不张扬。如果这次他没有接到圣旨,会不会是父皇故意的?"胤禔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或者说,父皇是在试探我们?"
这个想法一出,府中众人都沉默了。
同样的疑问,在太子府中也在讨论着。
"王师,您说这是怎么回事?"胤礽焦虑地问道,"为何四弟没有接到圣旨?"
王掞抚须沉思:"殿下,这其中确实有蹊跷。或许是内务府的疏忽?"
"不可能。"胤礽摇头,"李德全跟随父皇多年,做事向来谨慎,岂会有这样的疏忽?而且,即便是疏忽,四弟府中也会有人提醒,不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那殿下认为..."
"我也不知道。"胤礽的声音有些颤抖,"父皇的心思越来越难猜了。"
三阿哥府中,胤祉正在与几位文人雅士商议此事。
"主子,这道圣旨确实奇怪。"翰林学士孙嘉淦分析道,"按照惯例,皇子给新册封的妃嫔献礼,都应该在册封大典当天或者前几日进行,哪有过了半个月才献礼的道理?"
另一位幕僚接道:"而且,这种事情向来都是内务府统一安排,各府送上一些象征性的礼品就可以了。如今却要我们亲自挑选十件最珍贵的物品,这其中的深意,恐怕不简单。"
胤祉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说道:"最让人费解的是,为何独独没有四弟?"
"会不会是四阿哥得罪了万岁爷?"有人猜测道。
"不可能。"胤祉摇头,"四弟向来谨慎,绝不会做出得罪父皇的事情。而且,即便真的得罪了,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表示。"
"那会是什么原因?"
胤祉沉默了良久,才说道:"或许,父皇另有深意。"
八阿哥府中的讨论最为热烈。
"八爷,您说这是怎么回事?"一位门客问道。
胤禩温和地笑了笑:"诸位不必多虑,既然是父皇的圣旨,我们照办就是了。"
"可是,四阿哥为何没有接到圣旨?"另一位门客追问道。
"这个..."胤禩犹豫了一下,"或许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吧。不过,这不是我们应该过问的。"
然而,胤禩心中却在暗自思量。四哥没有接到圣旨,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父皇的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为之,那又是为了什么?
胤禟和胤䄉都是胤禩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也都接到了同样的圣旨。
"八哥,我觉得这事不简单。"胤禟在胤禩府中说道。
"是啊,四哥没有接到圣旨,这太奇怪了。"胤䄉也附和道。
胤禩思考了一会儿,说道:"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认真对待这次献礼。既然父皇要我们选择最珍贵的物品,那我们就要仔细挑选,不能马虎。"
十三阿哥胤祥一向低调,接到圣旨后也没有大张旗鼓地讨论,只是默默地开始准备。但是,他心中同样疑惑:为何四哥没有接到圣旨?
最年轻的十四阿哥胤禵,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兴奋。
"终于有机会在父皇面前表现了!"他对身边的人说道,"我一定要挑选最好的礼品,让父皇看到我的孝心。"
但很快,他也意识到了不对劲:"为什么四哥没有接到圣旨?这不合理啊。"
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这道奇怪的圣旨。
"你们听说了吗?万岁爷下旨让八位皇子给慧妃娘娘献礼。"
"我听说了,但是奇怪的是,四阿哥没有接到圣旨。"
"这是为什么?难道四阿哥得罪了万岁爷?"
"不可能吧,四阿哥向来低调谨慎,怎么会得罪万岁爷?"
"那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对话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中不断上演。所有人都在猜测,为什么康熙帝会下这样一道奇怪的圣旨。
内务府中,李德全宣完圣旨后,也在暗自琢磨。作为康熙帝身边的亲信,他当然知道这道圣旨的不寻常之处。但是,万岁爷的心思,他岂敢妄自猜测?
"李总管,您说万岁爷这是何意?"一位小太监壮着胆子问道。
李德全瞪了他一眼:"万岁爷的心思,岂是你我能揣摩的?好好做你的事情就是了。"
但是,李德全心中也在思考。万岁爷确实是故意不把四阿哥列入其中的,这点他很确定,因为康熙帝在拟旨的时候,特意停顿了一下,仿佛在考虑什么,然后继续往下写,就是没有写四阿哥的名字。
这其中一定有深意,但具体是什么深意,李德全也猜不透。
最让人意外的是雍亲王府的反应。
当其他府都在热烈讨论这道圣旨的时候,胤禛却显得异常平静。他仿佛对这件事毫不在意,依然按照往常的作息,读书、练字、处理府中事务,一切如常。
"主子,您真的不在意吗?"年羹尧忍不住问道。
胤禛抬起头,看了年羹尧一眼:"在意什么?"
"其他皇子都接到了圣旨,唯独您没有,这..."年羹尧欲言又止。
"这说明什么?"胤禛反问道。
"说明..."年羹尧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胤禛放下手中的毛笔,缓缓说道:"羹尧,你跟着我这么多年,难道还不了解我的性格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会轻举妄动。父皇自有他的考虑,我们作为臣子,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
"可是..."年羹尧还想说什么。
"没有什么可是的。"胤禛打断了他的话,"我没有接到圣旨,那就说明父皇不需要我参与这件事。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强求?"
年羹尧看着胤禛淡定的神情,心中既佩服又担忧。主子的心胸确实宽广,但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如此淡然是否真的合适?
隆科多也有同样的担忧。作为胤禛的另一位心腹,他对当前的形势看得很清楚。
"主子,八阿哥在朝中的声望日渐高涨,如今又有了这次献礼的机会,恐怕..."隆科多在私下对胤禛说道。
"恐怕什么?"胤禛依然是那副淡然的表情。
"恐怕他会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隆科多直言不讳。
胤禛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舅舅,你觉得父皇是一个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的人吗?"
这个反问让隆科多愣住了。康熙帝英明睿智,当然不会被表面现象迷惑。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担心?"胤禛继续说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草包也遮掩不了太久。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够了。"
虽然胤禛表现得如此淡定,但府中的其他人却不这么想。
"主子真的不担心吗?"府中的管家私下议论道,"其他皇子都有机会在万岁爷面前表现,就我们府没有。这样下去..."
"嘘,小声点。"另一个人制止道,"主子的心思,我们岂能揣摩?"
但是,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四阿哥没有接到圣旨?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03
圣旨下达的第二天,八个皇子府都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每一府都在精心挑选着最珍贵的物品,生怕有任何闪失。
大阿哥府中,胤禔正在库房内仔细查看着自己多年的收藏。
"主子,这件是您在平定葛尔丹叛乱时缴获的,乃是西域罕见的宝石。"管家指着一颗拳头大小的红宝石说道。
胤禔拿起宝石,在阳光下仔细端详。红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美轮美奂。
"好,就选这个。"胤禔满意地点头,"还有什么?"
"这把弯刀,是您亲手从敌酋手中夺来的。"管家又拿出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弯刀。
胤禔抚摸着刀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那场战斗,他还历历在目。自己亲手击败了敌酋,夺得了这把宝刀。这不仅仅是一把武器,更是他军功的象征。
"这个也要。"胤禔决定道。
就这样,胤禔挑选的十件物品,几乎都与他的军旅生涯有关。有战场上缴获的宝石,有亲手夺得的武器,有部下进献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承载着他的军功和威名。
"主子,您觉得慧妃娘娘会喜欢这些吗?"管家有些担心地问道。
胤禔愣了一下,然后说道:"这些都是我最珍贵的收藏,料想慧妃娘娘也会喜欢的。而且..."他停顿了一下,"我选择这些,不仅仅是为了慧妃娘娘,也是为了让父皇看到我的成就。"
太子府中的情况完全不同。
胤礽站在库房内,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宝物,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殿下,这些都是您的心爱之物,选哪十件都合适。"太子太师王掞在旁边说道。
"不,不是这样的。"胤礽摇头,"我必须仔细考虑。选得太过珍贵,会被人说成是炫富;选得太过普通,又会被人说成是敷衍。这其中的分寸,很难把握。"
胤礽拿起一件玉如意,这是父皇在他被立为太子时赏赐的。
"这件如意,寓意吉祥如意,应该合适。"胤礽自语道。
然后,他又拿起一对白玉花瓶:"这对花瓶,工艺精美,也算是珍品。"
就这样,胤礽挑选的每一件物品,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和权衡。他要确保这些礼品既体现了太子的地位和财力,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殿下,您考虑得如此周全,想必慧妃娘娘和万岁爷都会满意的。"王掞安慰道。
胤礽苦笑:"但愿如此。"
三阿哥府中,胤祉的选择充满了文人的雅致。
"主子,这套古籍善本如何?"孙嘉淦指着一套珍贵的宋版书说道。
胤祉轻抚书册,脸上露出了珍爱的表情:"这套《诗经》宋版,确实是珍品。慧妃娘娘若是喜欢读书,定会喜欢的。"
"还有这幅王羲之的真迹。"孙嘉淦又取出一幅字画。
胤祉小心翼翼地展开字画,上面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片段,笔法流畅,意境深远。
"好,就选这个。"胤祉点头,"还有那件汝窑瓷器,那方端砚..."
胤祉选择的物品,件件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古籍善本,有名家字画,有珍贵瓷器,有文房四宝。每一件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主子学识渊博,选择这些礼品,既体现了文化品位,又显示了对慧妃娘娘的尊重。"孙嘉淦赞赏道。
胤祉满意地点头:"我希望通过这些礼品,让父皇和慧妃娘娘看到我的文化修养。治国安邦,不仅需要武功,更需要文治。"
八阿哥府中的准备工作最为用心。
"八爷,您看这件如何?"一位门客拿着一件精美的景泰蓝花瓶问道。
胤禩仔细端详着花瓶,这件景泰蓝工艺精湛,色彩绚丽,确实是难得的珍品。
"这件很好,但..."胤禩犹豫了一下,"我觉得我们应该选择一些更有意义的礼品。"
"更有意义?"门客不解。
胤禩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我们选择的礼品,应该体现我们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爱护。"
说着,胤禩走到另一个角落,拿起一件精美的绣品:"这件苏绣,是江南的绣娘们精心制作的,不仅工艺精湛,更代表着民间的智慧和勤劳。"
门客们恍然大悟,纷纷称赞胤禩的深思熟虑。
"还有这件景德镇的青花瓷,这件广东的牙雕,都是民间工匠的杰作。"胤禩继续选择着,"我希望通过这些礼品,让父皇和慧妃娘娘看到民间的才智和活力。"
胤禩的选择确实独具匠心。他选择的物品,虽然同样珍贵,但更多地体现了对民间文化的推崇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这种选择,无疑会给人留下亲民爱民的印象。
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都是胤禩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的选择也都参考了胤禩的意见。
"九哥,我觉得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兄弟和睦的礼品。"胤䄉建议道。
"你的意思是?"胤禟问道。
"比如说,一对成对的器物,象征着兄弟同心。"胤䄉解释道。
胤禟点头:"这个想法不错。我们可以各自选择一对中的一件,这样就体现了我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
十三阿哥胤祥的选择最为低调。
"主子,您选择这些礼品,会不会太过朴素了?"府中的管家有些担心。
胤祥摇头:"我向来不喜奢华,选择这些朴实的礼品,正体现了我的品格。慧妃娘娘和父皇看到,应该会理解我的心意。"
胤祥选择的礼品,虽然同样珍贵,但都不张扬,体现着一种低调内敛的品格。
十四阿哥胤禵最年轻,也最有冲劲。
"我要选择最好的,最珍贵的!"胤禵兴奋地说道,"我要让父皇看到我的孝心和能力。"
胤禵选择的礼品都极其珍贵,有价值连城的珠宝,有举世罕见的古董,每一件都足以让人惊叹。
"主子,您选择的这些礼品,确实珍贵无比。"府中的人员都赞叹不已。
胤禵得意地笑了:"我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胤禵虽然年轻,但绝不比任何人差!"
就在八个皇子府都在紧张准备的时候,雍亲王府却显得格外安静。
胤禛依然按照往常的作息,丝毫没有受到这件事的影响。他在书房内读书,在花园内散步,在库房内整理收藏,一切都那么平静自然。
"主子,您真的不准备什么吗?"年羹尧再次问道。
胤禛抬起头,看着窗外的秋景:"羹尧,你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到邀请,却主动去参加宴会,这合适吗?"
年羹尧愣了一下:"这...不太合适。"
"那就是了。"胤禛重新低头看书,"父皇没有下旨让我献礼,我自然就不需要献礼。强求不来的东西,何必强求?"
年羹尧还想说什么,却被胤禛的眼神制止了。
"羹尧,你要记住,做人要有分寸。该做的事情,全力以赴;不该做的事情,绝不越界。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年羹尧点头:"属下明白了。"
然而,胤禛心中真的如表面上这样平静吗?
夜深人静时,胤禛独自一人站在书房内,望着窗外的月光。
父皇为什么没有把我列入其中?他心中默默地想着。是因为对我不满?还是另有深意?
胤禛想起了自己这些年来的表现。他一直谨慎行事,从不张扬,也从不与兄弟们争锋。他以为这样就能避免父皇的猜疑,但现在看来,或许恰恰相反?
不,应该不是这样的。胤禛摇了摇头。父皇英明睿智,绝不会因为这种原因而冷落我。那么,这其中一定另有深意。
但是,这个深意是什么呢?胤禛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胤禛最终还是选择了顺其自然。无论父皇有什么考虑,我都会坦然面对。
三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八个皇子府都在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每一件礼品都被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主子,礼品都准备好了,明日一早就可以送到宫中。"各府的管家都在向各自的主子汇报着。
"好,明日就看结果了。"每个皇子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第二天的到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养心殿内,康熙帝正在和几位心腹大臣商议着什么。
"万岁爷,明日几位皇子的礼品就要送到了。"李德全小心翼翼地说道。
康熙帝点点头,眼中闪过一道深不可测的光芒:"朕明白。明日辰时,你让他们都到养心殿来。朕要亲自查看这些礼品。"
"是,万岁爷。"
康熙帝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夜空。明天,就是验证的时候了。
第三天辰时,养心殿内气氛紧张。
玄烨端坐龙椅,目光缓缓扫过面前八套贡品。每一套都精心摆放,标注着献礼皇子的名字。
户部尚书金富轼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额头已有细汗。大学士温达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
玄烨拿起胤禩献上的一件青花瓷瓶,在手中把玩片刻,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
"不错。"他淡淡地说了两个字,然后将瓷瓶轻放回原处。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李德全尖细的声音:"启奏万岁爷,四阿哥胤禛求见。"
金富轼心中一震,胤禛?他不是没有接到圣旨吗?
玄烨眼中精光一闪:"宣。"
胤禛缓步入殿,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他手中竟然也捧着一个精致的锦盒。
温达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金富轼更是瞪大了眼睛。
"儿臣胤禛,给父皇请安。"胤禛跪下行礼,声音沉稳如常。
"起来吧。"玄烨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你来作甚?"
"回父皇,儿臣听闻慧妃娘娘册封,特来献礼。"
这话一出,殿内几位大臣都愣住了。胤禛明明没有在圣旨名单里,他怎么...
玄烨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哦?朕记得,圣旨里并没有你的名字。"
"回父皇,虽然圣旨未点名儿臣,但儿臣身为皇子,岂能在嫂嫂册封之时无所表示?"胤禛的回答滴水不漏。
殿内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
玄烨盯着胤禛看了许久,眼中闪过一道深不可测的光芒。就在所有人以为他要发怒的时候,他却没有斥责,而是缓缓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一丝赞许的笑容。
"好,很好。"玄烨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让在场的所有大臣都震撼不已。
金富轼瞪大了眼睛,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万岁爷不但没有责怪四阿哥的"擅自行动",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温达更是呆立当场,他跟随康熙多年,深知这位帝王的性格。如果真的是违背圣意的行为,康熙绝不会如此和颜悦色。那么,这一切...
"诸位爱卿,你们可知朕为何如此高兴?"康熙帝转身面对着几位大臣,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金富轼和温达面面相觑,都不敢贸然回答。
康熙帝笑了笑,走到那八套贡品前,逐一指点着:"你们看这些礼品,每一套都反映着献礼者的内心世界。"
他首先走到胤禔的贡品前:"大阿哥选择的这些,都与军功有关。红宝石、弯刀、战利品...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至今还沉浸在过去的荣光中,眼界局限,缺乏政治敏感。治国理政,不能只靠武功。"
金富轼倒吸一口凉气,万岁爷的洞察力何等敏锐!
康熙帝又走到太子的贡品前:"太子的选择就更有意思了。每一件都经过精心计算,既不太珍贵,也不太普通,处处体现着小心翼翼。这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
温达心中震撼,原来万岁爷早就看穿了太子的心思!
"再看胤祉。"康熙帝拿起一本古籍,"文人雅士的品味确实不错,但治国不仅需要文治,更需要经世致用的实学。他的选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显示了治国理念的局限。书斋里的学问,如何能应对复杂的天下大事?"
康熙帝的点评让在场的大臣们越听越惊叹。每一件贡品背后,都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含义,而万岁爷竟然都能看得如此透彻!
"胤禩的选择最有意思。"康熙帝走到八阿哥的贡品前,拿起那件苏绣仔细端详,"表面上看,他选择这些民间工艺品是为了体现亲民爱民,实际上却是精心设计的政治姿态。真正的亲民,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刻意表演出来的。"
金富轼心中暗惊,八阿哥在朝中声望甚高,被誉为"贤王",没想到万岁爷对他的看法竟然是这样的!
康熙帝继续点评其他几位皇子的选择:"胤禟、胤䄉选择成对的器物,想要体现兄弟和睦,但这种刻意的安排反而显得做作。胤祥一贯低调,选择也很朴实,但过于保守,缺乏进取心。胤禵年轻气盛,选择的都是最珍贵的,但这种炫富式的献礼,反而显得浮躁。"
每一个点评都切中要害,让在场的大臣们对康熙帝的洞察力叹为观止。
"那么,胤禛呢?"温达忍不住问道,"四阿哥明明没有接到圣旨,为何还要主动献礼?"
康熙帝脸上露出了深思的表情:"这正是朕要观察的重点。"
他缓缓踱步:"朕故意不把胤禛列入圣旨,就是要看看各人的反应。其他几位皇子接到圣旨后,虽然也在猜测为何独独少了他,但他们更多的是幸灾乐祸或者疑惑不解。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心胸的狭隘或者政治敏感的缺乏。"
胤禛恭敬地聆听着父皇的话语。
"而胤禛,"康熙帝的声音变得严肃,"面对这种'被遗忘'的情况,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从容应对,主动献礼。他的理由是:'身为皇子,岂能在嫂嫂册封之时无所表示?'这体现了孝道,体现了政治敏感,更体现了在逆境中的应变能力。"
金富轼和温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道看似平常的圣旨,竟然是万岁爷精心设计的一场试探!
"朕这一招,可以说是三重试探。"康熙帝停下脚步,"第一重,通过八位皇子的献礼选择,看出他们各自的品格和政治见解。第二重,观察他们对胤禛'被排除'的反应,测试他们的心胸和格局。第三重,考验胤禛在'被遗忘'后的应对,看他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温达拍案叫绝:"万岁爷这一招真是高明!一石三鸟,不动声色间就将诸位皇子的真实面目看得清清楚楚!"
金富轼也赞叹不已:"臣等敬佩万岁爷的睿智!这种帝王心术,古今罕见!"
康熙帝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朕用了六十年的时间治理天下,见过的人和事何止万千?这些表面功夫,岂能瞒过朕的眼睛?"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朕之所以设计这次试探,就是要看清这些儿子们的真实品格。每一个人的选择,每一个人的反应,都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胤禛跪在地上:"儿臣感谢父皇的教诲。这次试探让儿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有不足。"康熙帝淡淡地说道,"关键是能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否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看了看胤禛,又看了看其他大臣:"这次试探的结果,朕心中有数。但储位之事关系重大,朕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考虑。"
胤禛拿起自己准备的礼盒,恭敬地递给康熙帝:"父皇,这是儿臣为慧妃娘娘准备的贺礼,请父皇过目。"
康熙帝接过礼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套精美的文房四宝,每一件都工艺精湛,寓意深远。
"笔墨纸砚,寓意文治天下。"康熙帝点点头,"你的选择颇有深意。"
胤禛解释道:"儿臣认为,慧妃娘娘知书达理,定会喜欢这样的礼品。"
"嗯。"康熙帝合上礼盒,"慧妃那里,朕会送过去的。"
就在这时,李德全匆匆走进大殿:"万岁爷,其他几位皇子都在宫外候着,说是想知道献礼的情况。"
康熙帝想了想:"让他们进来吧。朕有话要对他们说。"
不一会儿,胤禔、胤礽、胤祉、胤禩、胤禟、胤䄉、胤祥、胤禵八位皇子都走进了大殿。当他们看到胤禛也在殿内时,都显得有些意外。
"四哥,你怎么在这里?"胤禩首先开口问道。
胤禛淡然一笑:"我也来给慧妃娘娘献礼。"
"你不是没有接到圣旨吗?"胤禔疑惑地问道。
这时,康熙帝开口了:"朕来回答你们的疑问。胤禛确实没有接到圣旨,但他主动来献礼,这个态度可嘉。"
众皇子面面相觑,不知道父皇的话是什么意思。
康熙帝继续说道:"朕故意不把胤禛列入圣旨,就是想看看你们的反应。现在朕基本了解了,你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都有各自的问题。"
听到这里,所有皇子都紧张起来。原来,这是父皇的一次试探!
"朕不会详细评价每个人的表现,因为你们心里都应该明白。"康熙帝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儿子,"但朕要告诉你们的是,做人做事,要有真心诚意,不可弄虚作假。"
胤禩脸色有些发白,他意识到自己的刻意表演可能已经被父皇看穿了。
胤礽更是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翼翼在父皇眼中是何评价。
其他几位皇子也都各有心思,但都不敢表露出来。
"今天的献礼就此结束。"康熙帝挥了挥手,"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今后该如何改进。朕不希望看到虚情假意的表演。"
"儿臣遵旨。"众皇子齐声回答。
当所有人都离开大殿后,康熙帝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秋景。
这次试探让他对每个儿子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个人的品格、心胸、智慧,都在这次看似简单的献礼中暴露无遗。但是,储位这样的大事,岂能轻易决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考察。
"李德全。"康熙帝叫道。
"奴才在。"
"把今天的事情详细记录下来,存入内务府档案。"
"是,万岁爷。"
康熙帝最后看了一眼那些贡品,心中思绪万千。治理天下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他还需要继续观察,继续思考。
数日后,这次"献礼试探"的消息在朝中悄然传开。虽然具体的内容秘而不宣,但敏感的朝臣们都察觉到,这次看似平常的献礼背后,必有深意。
金富轼在私下对亲信说道:"万岁爷的这一招,真是高明!通过一道简单的圣旨,就将诸位皇子的品性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帝王心术,确实令人叹服!"
温达也感慨地说:"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万岁爷观察入微,洞察人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种反应都要分析透彻。"
而在民间,这个故事也开始流传。人们对康熙帝的智慧赞叹不已,都说这样的试探方法,真是巧妙至极。
不过,尽管这次试探让康熙对各个儿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储位的最终归属,依然扑朔迷离。康熙从未公开表态谁是继承人,这场"九子夺嫡"的大戏,还将继续上演下去。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故事更加复杂,这次精彩的试探,只是康熙帝在选择继承人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最终的结果如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