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1935年刘伯承率部行经大凉山,国军某旅长主动让道称是旧识
1935年刘伯承率部行经大凉山,国军某旅长主动让道称是旧识

发布日期:2025-09-02 11:12    点击次数:166

1935年,刘伯承带领队伍穿越大凉山,国军的一位旅长接到命令后,亲自让开了道路,说:“我的老上级来了。”

1935年5月的一天,一个穿着国民党军官制服的人骑着快马,疾驰到了四川西南部的德昌城。负责守卫的士兵原本想上前阻拦,但一看他那身制服,立刻后退,给他让出了一条路。

于是,这个人轻松地进入了德昌城国民党川康边防军第16旅的大本营。国民党川康边防军是四川当地军阀的一支队伍,司令是刘元璋,他是四川军阀头目刘文辉的侄子。第16旅的旅长叫许剑霜,他和刘元璋是老同学,两人关系特别好。

话说,那个人大大咧咧地走进了第16旅的旅部,正好被旅长许剑霜撞见了。许剑霜一看是个不认识的,就问:“你是来找谁的?”

那人看了看许剑霜,又仔细看了看他身上的制服,很快明白了许剑霜的身份。那人笑着说道:“许旅长,我来找您有急事商量。”

许剑霜一脸迷茫,他根本不知道来的是谁。就在这时,那人凑到他跟前,侧着身子小声说道:“你不用问我是谁,你的老领导让我给你送一封信,可别不当回事啊!”

许剑霜愣了一下:“我的老长官?是谁啊?要送什么信?”

来人说道:“你看了信自然就明白了!”

来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许剑霜。许剑霜接过信正要打开,来人低声说道:“这封信很重要,不能让外人知道,否则会很危险的……”

许剑霜一听这话,感觉事情非同小可,立刻让手下人退下,然后带着来客进了内室。这时,来客问道:“许旅长,你还记得八年前泸州起义时,你的老上司是谁吗?”

许剑霜惊讶得愣住了,随即惊讶地说:“啊!是他让你来的?他现在人在哪儿?八年了,我一点也不知道他的消息……”

有人赶紧拦住许剑霜,轻声说:“许旅长,说话小声点,别让消息走漏了。”

许剑霜微微点了下头,接着麻利地打开那封信,只见信里这样写道:

剑霜小弟:

自从在泸地分手,已经快十年了!世间变化真快,听说你为川军效力,既感惊讶又觉得荣幸。我一直都在红军里做军事参谋。我们快要见面了,能否见一面,聊聊旧日的情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来得及。我们红军的目标是北上,赶走日本侵略者;但是路上困难重重,不得不在湘广、云贵、湘乌、金沙等地辗转。抗日有错吗?那些围追堵截的人,良心何在?红军进入川康,也只是借道而已,并无他意。现在遇到你们,不是冤家路窄,可以当作友军看待。让路是情分,也是正义,更是军人的本分。如果选择交战,谁能从中获利?坦白告诉你,希望你明察:借路通行,不必动刀枪;如果非要堵截,打一打也行。时间紧迫,期待你的回复。

敬上

平安无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志即日

这封信是由当时担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北上先遣队司令员的刘伯承亲手写的,目的是请求许剑霜旅长为红军北上提供方便。而送信的人尽管穿着国民党的军官服装,但实际上他是刘伯承手下的一名参谋,名叫李参谋。

许剑霜旅长看完信后,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应对,嘴里不住地念叨着:“老首长(刘伯承),怎么是你啊!怎么是你啊……”

李参谋一看情况,马上对许旅长说:“刘总指挥还在等着你的回复呢。”

许剑霜旅长想了许久,对李参谋说:“能不能让我考虑一下再回答?老长官让我让路,我当然会遵照。但只有我一个人让路,效果不大。我可以试着说服上级,这样全线都能让路,不是更好吗?”

听到许剑霜旅长的话,李参谋有点激动,说道:“要是能够这样,就太好了。刘总参谋长请你们让路的意思,也就是通报所有川康边防军协助红军通过大凉山。”说到这里,李参谋话锋一转:“但是,问题在于,你们刘元璋司令要是不同意怎么办?而且走漏风声,将会对你非常不利啊!”

许剑霜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亲自拿着这封信去找刘元璋,直接跟他讲清楚利害,尽力说服他。另外,请你帮我转告我的老上级(刘伯承),你们按计划行动,不管打不打,我会想办法的。”

李参谋心中充满了疑问:“许旅长,你的意思是……”

许剑霜旅长笑着说道:“我总不能一直不动手吧?”

李参谋开心地笑了笑,说道:“这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商量好了之后,许剑霜旅长拿起笔给老长官刘伯承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中写道:

伯承兄:

自从在泸州分手,转眼间已经过了好几年。没想到再次见面,竟是这样的情况。我现在虽然在别人的地方,但心还是向着你的。不管前方多么危险,我都会尽力帮助你北上。将来如果哥哥你成功了,有我这么一个小小的帮助也就足够了。

弟弟的名字叫剑霜

写完信后,许剑霜旅长亲手把信交给了李参谋,还亲自送李参谋出了城门。在分别之际,许剑霜旅长还特别嘱咐李参谋,代他向老长官刘伯承问好。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许剑霜旅长是个怎样的人物?他和刘伯承之间又有怎样的交情?后来,许剑霜旅长为红军让路的努力有没有成功呢?他的最后命运又是如何呢?

许剑霜,1895年出生在四川泸州麟现乡,比刘伯承小3岁。年轻时,许剑霜曾在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后来,他决定弃文从武,进入四川陆军讲武堂深造。1920年9月,25岁的许剑霜从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被分配到川军第二混成旅第1团,担任候差。而当时,该团的团长正是刘伯承。

自从加入刘伯承的队伍,许剑霜不仅把刘伯承当成领导,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兄长一样尊敬。在那段日子里,刘伯承特别看重许剑霜,专门培养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人才。没过多久,许剑霜因为作战勇敢、带兵有方,很快就被刘伯承一步步提拔为营长。

1923年,刘伯承在战斗中受伤,被送到成都治疗。疗养期间,他结识了杨闇公、吴玉章等进步人士,并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伤势好转后,刘伯承借口离开川军,积极投身革命工作。1926年11月,在大革命时期,刘伯承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四川,秘密创建并发展革命武装。

那时候,熊克武部下的袁品文第四混成旅、李章甫第二混成旅和陈兰亭第十混成旅都在四川泸州驻守。许剑霜在袁品文的旅里担任机枪营营长。虽然这三个旅都归熊克武指挥,但他们之间互相猜忌,矛盾很多。刘伯承看出了这些矛盾,决定利用这些军阀之间的不合,组织一场武装起义,建立一支革命队伍。

刘伯承在川军里很有威信,很多军官都曾是他手下的士兵,这为组织武装起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据许剑霜后来回忆,1926年年末,他们的旅长袁品文收到了刘伯承写的一封信,信中指示在泸州发动起义。袁品文以前是刘伯承手下的连长,他非常支持刘伯承的建议。于是,袁品文把信的内容告诉了各个团的营长,大家都感到非常振奋。

在泸州起义期间,刘伯承和许剑霜重逢了。那时,刘伯承亲自担任起义的总指挥,并且还创办了一所联合军事学校,培养更多的革命人才。因为许剑霜曾是刘伯承的老部下,所以他们相处得很亲密。许剑霜有空就会去找刘伯承聊天、交流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刘伯承的影响下,许剑霜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许剑霜和刘伯承聊起了军阀混战、百姓受苦的事情,心里很不是滋味。刘伯承对许剑霜说:“作为有良心的军人,我们参军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自己过得舒服,最重要的是让全中国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拿起武器斗争,就一定能实现全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美好梦想!”

许剑霜听完这话心里很受触动,他带着敬佩的眼神看着刘伯承,说:“老首长,谢谢你今天跟我说的这些话!你说得真对,我们当兵打仗,不是为了个人,更不是为了那些军阀头头,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在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刘伯承觉得许剑霜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前途无量。他和同伴们商量后,决定吸收许剑霜入党。1927年2月,在刘伯承的引荐下,许剑霜举起右手,对着党旗宣誓,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在此之前,根据刘伯承的建议,许剑霜已经从机枪营营长升任为起义军第二团团长。

没想到的是,在革命热情高涨的时候,蒋介石和汪精卫却相继发起了反革命的政变,开始大规模逮捕和杀害革命人士。1927年4月,蒋介石调动了所谓的“川黔联军”包围了泸州,想要消灭那里的起义军。当时,刘伯承勇敢无畏,带领起义部队坚守泸州城,与敌人激战了四十多天。

在泸州保卫战中,许剑霜听从刘伯承的指挥,带领部队负责守卫沱江江岸,先后抵御了敌人的三十多次猛烈进攻。敌人见直接进攻无效,于是改变了策略,开始包围泸州。面对不利局面,因为泸州已经成为一座孤城,所以刘伯承果断下令起义部队突围,以保存革命的火种。

那时候,敌人到处贴告示,到处捉拿刘伯承。大家一看情况不妙,就劝刘伯承暂时离开起义部队,去武汉找党组织。在要分别的时候,刘伯承特意把袁品文、许剑霜等人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现在带着你们一起走不太现实,部队总得有人带着。你们就带着部队突围出去,到武汉来找我。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先暂时接受敌人的改编,躲起来,等待机会……”

那天晚上,趁着夜色的掩护,许剑霜安排人护送刘伯承等人离开了起义队伍。刘伯承离开泸州后,敌人许诺给予高官厚禄,想要招降袁品文和许剑霜。然而,袁品文和许剑霜坚决不投降,他们带领起义队伍成功突围,离开了泸州。但四周都是敌人,起义队伍面临的困难重重,他们该去哪里安身立命呢?

后来,袁品文和许剑霜商量了一下,他们都认为,与其就这样被敌人消灭,不如按照刘伯承的指示,先找个地方把部队安顿好,然后伺机行动。抱着这个想法,袁品文和许剑霜决定接受贵州军阀部队的收编。在贵州落脚期间,许剑霜原本计划再次发起起义,但袁品文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因此阻止了他。

为了避免密谋起事的计划败露,许剑霜不得不找个理由离开贵州,回到了四川泸州隐居。几年后,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侄子刘元璋听说了许剑霜的情况,便极力邀请他重新出山,帮忙指挥军队。许剑霜与刘元璋曾一同在四川陆军讲武堂学习,私交甚笃。经过一番考虑,许剑霜最终答应了老同学刘元璋的请求,暂时在刘元璋的手下任职,担任川康边防军第16旅旅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1935年。那时候,中央红军刚渡过了金沙江,计划穿过大凉山,向川北方向前进,准备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不过,蒋介石命令四川军阀刘文辉在大凉山地区设置了五道防线,来阻拦中央红军。这五道防线分别是:会理防线、德昌防线、西昌防线、冕宁防线,以及大渡河防线。

起初,中央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在会理设下的防线,并在此召开会议,商讨如何突破第二道防线——德昌防线的策略。德昌地区山势险峻、森林密布、沟壑交错,敌人在各个重要地点都部署了重兵,中央红军要顺利通过这里并不容易。怎么办呢?考虑到刘伯承在川军中的威望,以及许多川军士兵曾经是他的旧部,组织决定任命刘伯承为北上先遣队的司令员。

接到任务后,刘伯承和北上先遣队政委聂荣臻来到部队,向将士们传达了重要命令,并详细讲解了大凉山地区的特殊情况。刘伯承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重视与少数民族的沟通,尽量避免与当地彝族民众产生冲突;二是要针对敌人采取不同策略,遇到川军时尽量避免武力冲突,争取与他们达成协议,让红军能够顺利通过。

1935年5月15日,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的北上先锋队踏入了四川德昌县的地界。德昌城坐落在雅砻江的一条支流安宁河的河谷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通往西昌的第二道关卡(第一道关卡是会理)。当先锋队的战士们刚进入德昌县,正找地方隐蔽休息时,四周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原来是敌人的机枪子弹射了过来。

这时,冷静沉着的刘伯承命令士兵们先不要还击,先搞清楚对方的身份。刘伯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他通过枪声判断,对方很可能不是当地的民团,而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军队(可能是驻守在德昌的川军)。因此,他指示道:“派侦察兵去查清楚,对方是哪支队伍?为首的是谁?”

很快,侦查员回来汇报:“德昌的敌人是国民党的第二十四军川康边防军第16旅,总共有三个团的人,旅长名叫许剑霜。”听到“许剑霜”这个名字,刘伯承笑了,他对聂荣臻等人说:“没想到,真的碰上了老相识!”原来,为了阻止红军从大凉山北上,四川军阀头目刘文辉命令侄子刘元璋带着川康边防军守在西昌,而刘元璋又让担任第16旅旅长的许剑霜守在德昌,这是西昌的重要关口。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描述的情景:刘伯承亲自写了一封信,吩咐手下名叫李的参谋火速交给许剑霜。之后,李参谋弄来了一套国民党军官的衣服,骑上快马直奔德昌城。许剑霜收到昔日老上级刘伯承的手写信后,心情十分激动,不仅答应在德昌给红军让出道路,还打算劝说刘元璋为红军全线开路。

在送走了李参谋后,许剑霜迅速召集手下到旅部开会。在大家面前,他严肃地说:“兄弟们,我已经打听清楚了,红军这次来大凉山并不是要抢我们的地盘,而是要北上抗日。而且,这次带红军来的,是名震天下的刘伯承,他以前也是我的老上级。如果我们和红军交手,肯定是打不过的,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许剑霜的这一番话,立刻引起了手下军官的反战情绪。他们纷纷提议说:“上面命令我们去打红军,这明显是要让我们送死。这次红军只是路过,不如我们干脆装装样子,对着天空随便放几枪,应付应付上级算了……”

手下军官的话正合许剑霜的心意,所以他立刻表态说:“看来大家的想法和我一致。既然我的老上级来了,我们就给红军让路。现在我命令,红军路过时,我们只放几枪吓吓他们,然后马上撤离。大家不要恋战,更不要真打!如果有人敢和红军真打,我绝不会手下留情!”

布置完任务后,许剑霜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终于可以完成老长官交给他的任务了。不过,他转念一想,即使在德昌为红军让路,后面还有好几道防线呢?该怎么办?许剑霜下定决心,要亲自到西昌见刘元璋,用感情打动他,用道理说服他,争取全线为红军让路。

就这样,许剑霜拿着刘伯承的亲笔信,来到了西昌去找老同学刘元璋。两人见面后,许剑霜把信交给了刘元璋,并建议说:“老同学,我看咱们最好别和红军硬干,这样既能保存实力,又不至于得罪红军!”

刘元璋感到很为难,他想保存自己的力量,但无奈叔叔刘文辉坚持让他守卫西昌。这让他左右为难。就在这时,许剑霜又劝说道:“红军只是借道北上,并没有要占领我们的地盘,何必把事情做得太绝呢?凡事都要考虑后果。”

刘元璋满脸疑惑,问道:“会有什么结果呢?”

许剑霜耐心地解释说:“你想想,我们与红军作战,双方都有伤亡,但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手下就这点人马,而且跟随我们多年,让他们去送命,我实在不忍心。再说,红军从江西出发,一路征战,兵力越来越强,连蒋介石自己都难以控制。将来这天下会属于谁?现在谁都说不准,我们不能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啊!”

刘元璋听了许剑霜的话后,连连点头,显然被说服了。这时,许剑霜见机行事,说道:“我看这样吧,红军过境时,咱们就装装样子应付一下,这样两边都不得罪,也能交差。老同学,你觉得如何?”

刘元璋连声称赞:“行,行,这个主意真不错!”

不过,刘元璋接着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们还是谨慎些好。我打算把兄弟们召集到西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刘元璋所说的“兄弟们”,指的是刘元瑄、刘元瑭、刘元琮等人。他们都是四川军阀大佬刘文辉的侄子,而且他们都掌握着军权。

没过多久,刘元瑄、刘元瑭、刘元琮他们就到了西昌。可当刘元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还让许剑霜详细说说情况时,思想保守的刘元瑭一下子就生气了。他站起来,拍着桌子大声嚷道:“许剑霜,你胆子可真大,怎么敢这么做?难不成早就跟红军勾结上了?”

此刻,许剑霜解释说:“大家听我说,我这都是为大家好!咱们这点人马怎么斗得过红军呢!我真的是一番好意!”

刘元瑭大声喊道:“都快到头了,你还敢狡辩?来人,把许剑霜给我抓起来!”

话音刚落,门外冲进几个拿枪的士兵,迅速把许剑霜绑得牢牢的。

这时,刘元瑭对刘元璋等人说:“我明白了,红军为什么那么容易就突破了我们的金沙江防线,在会理还消灭了不少我们的队伍,原来都是因为许剑霜这个内奸在捣鬼!把他抓起来,处决了!”

当刘元瑭一声令下,几个士兵立刻要将许剑霜带出去。刘元璋见状,连忙阻止:“等一下!这可不是小事,怎能随便决定生死呢!许剑霜毕竟是个旅长,要处决他也得上面批准,轮不到我们做主!”

说完,刘元璋看了一眼刘元瑭,接着说:“你们也不想想,哪个通敌的人会把敌人的信送到我们这里来呢?这不是在暴露自己的身份吗?现在,我们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冤枉好人啊!快给许旅长(许剑霜)松绑!”

这时候,许剑霜赶紧说:“大家想想,如果我真的和红军有关系,早就带着队伍去投奔他们了,怎么会来这里见你们呢!我这是为了大家好啊!保存实力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啊!”

刘元璋和刘元瑄、刘元瑭、刘元琮等人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拿不定主意。刘元璋一直为许剑霜说话:“许旅长把刘伯承的信给了我,我又给你们看了,你们是不是也要把我牵扯进去?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刘家人都和红军勾结了吗?现在不是内讧的时候,快想办法解决吧!”

刘元琮开口说道:“这事我看还得请三叔(刘文辉)来处理!眼下先把许剑霜关起来,等三叔定夺!”

事情的结果和许剑霜的期望背道而驰。他原本想为红军全线争取通行,却没想到自己反被刘家兄弟抓了起来,处境十分危险。那天晚上,刘元璋担心其他兄弟会对许剑霜不利,就亲自来到关押他的地方,悄悄把他放走,让他赶紧返回部队。

许剑霜感激地跪下,对着老同学拜了一拜:“老同学救了我一命,我将来一定要报答!”

许剑霜离开西昌后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没有能让刘家兄弟为红军让出道路。他想了想,决定想办法把情报告诉老长官刘伯承——西昌有4个团的兵力,雅安有命令,固城必须死守。

许剑霜认为,西昌城既高又坚固,防守非常严密,比会理更难攻破,而且守城的敌人实力强大,武器弹药也充足,红军如果攻打西昌肯定会吃亏。如果红军不去攻打西昌,而是直接绕路逼近冕宁,对各方都有好处,他也能找到办法来对付刘家兄弟,从而摆脱当前的困境。

最终,事情的发展正如许剑霜所预料的那样。刘伯承带领北上先遣队巧妙地绕过了西昌,接连突破冕宁防线和大渡河防线,顺利完成了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务。这时,许剑霜趁机为自己辩解。刘家兄弟看到西昌安然无恙,自己的部队也没有遭受损失,便不再追究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许剑霜后来怎么样了呢?自从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之后,许剑霜便以家中老母年迈需要照顾为由,向老同学刘元璋提出了辞职。刘元璋虽然再三挽留,但见许剑霜心意已决,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此后,许剑霜回到了老家,宁愿种地务农,也不愿意再为那些军阀效力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许剑霜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并表达了想去延安的决心。到了延安后,许剑霜再次见到了老长官刘伯承,在刘伯承的安排下,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许剑霜被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工作,再次成为刘伯承的部下。

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许剑霜接受了任务,回到四川秘密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为党组织的壮大做出了很多贡献。转眼间到了1949年,刘伯承带领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挺进,包括刘文辉在内的多位地方军阀纷纷宣布起义,这里面许剑霜功不可没。

后来,许剑霜在四川泸州担任过地区行署副主任,并且还是民革四川省委的副主委和主委,同时还担任过四川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的委员等重要职务。1955年,许剑霜因病在四川成都去世,享年60岁。当时,由于工作需要,许剑霜一直保持着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直到1989年9月,经四川省委上报中央批准,许剑霜的党籍才得以恢复。



耀世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